簡介:林莽,生于1949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詩刊》編委。“白洋淀詩歌群落”和“朦朧詩”的主要成員。出版過詩集、詩文合集、詩畫集十余部,編輯和主編詩歌選集、專輯幾十種。繪畫作品多次入選畫展,舉辦個展6次。曾任中國新詩理論研究刊物《詩探索》作品卷主編。
暮秋的傍晚,在霞浦長沙村的咖啡館里我們有幸采訪到了著名詩人林莽先生。林莽先生與閩東的淵源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幾十年來,他一直關(guān)注閩東詩群的發(fā)展,并多次蒞臨閩東播種下詩意的種子。此次采訪,我們圍繞林莽先生與閩東的詩緣、一首好詩的標準、詩意的來源等話題展開一場關(guān)于詩歌的深度訪談。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開啟這場詩意之旅,走進詩人的世界:
記者:林老師,您好!歡迎做客閩東日報《太姥山下》欄目,請問您跟閩東這片土地最初是怎么結(jié)緣的?
林莽:最初是蔡其矯老師讓我開始關(guān)注閩東詩群的。那時蔡老師在北京,特意跟我說閩東有一群年輕人詩歌寫得很不錯,還談到了《丑石》詩刊,在這之前,我也有關(guān)注《丑石》詩刊,經(jīng)他介紹,我對閩東詩群就越發(fā)在意了。
后來,我在中華文學基金會文學部擔任主任,接手“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公益項目,幫助青年作者出第一本書。各地通過作協(xié)、名家推薦人選,蔡老師推薦了閩東詩人葉玉琳,不僅寄來她的詩集,還認真寫了推薦信。這叢書每年只選12本,難度不小,不過葉玉琳的詩頗具宋詞韻味與中國古典文學色彩,得到評委看好,成功入選,我還幫忙重新編排了詩集,也借此與閩東詩群建立起更多聯(lián)系。
直到1998年,我在《詩刊》社工作,開展“春天送你一首詩”活動,先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開展,次年擴充到三十多個城市、幾十所學校。正巧與霞浦《丑石》詩刊的劉偉雄、謝宜興等人對接上,在他們的熱心推動下,活動便在閩東舉辦了。
記者:您與閩東因詩結(jié)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關(guān)注閩東詩群的發(fā)展。您覺得閩東詩群的詩人在詩歌的藝術(shù)上有沒有什么鮮明的特點?
林莽: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方面,他們扎根于生活現(xiàn)實,善于捕捉并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細微變化,把生活的煙火氣與內(nèi)心的感悟都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另一方面,他們時刻關(guān)注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走向,其詩歌觀念既能跟緊潮流,與時俱進,又絕非盲目跟風、隨波逐流。
就拿幾位詩人來說,像湯養(yǎng)宗,他的詩歌歷經(jīng)了數(shù)次變化。早期,大家都稱他為“海洋詩人”,那時他寫的是具有五六十年代風格的傳統(tǒng)海洋詩歌。后來,他開始朝著更深刻、豐富變化的方向探索,著重去挖掘語言本身的韻味,營造出一種大氣開闊的空間感,也因此收獲了一定的成績。葉玉琳的詩歌有著宋詞的韻味,融入了更多契合自身內(nèi)心感受的獨特元素,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格特點。劉偉雄的詩歌風格質(zhì)樸直白,寫得實實在在,盡顯踏實穩(wěn)重。謝宜興與劉偉雄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圍繞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進行創(chuàng)作。還有林典刨,同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追求。后來年輕的詩人們,我也有所接觸,整體感覺他們的詩風都是踏踏實實、質(zhì)樸無華的,并非那種華而不實的風格。我覺得那種一味地跟著潮流跑,流行什么就追什么的寫作方式并不可取。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要依據(jù)自身的真切感受去進行,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2004年,林莽(左起第二位)在霞浦參加丑石詩會,與閩東詩人合影 陳康智 攝
記者:最早之前您來閩東到訪過哪些地方,對閩東印象如何?
林莽:當時我去過霞浦、楊家溪,也去過福鼎的太姥山。那時候,閩東給我的印象是交通不太方便,遠沒有現(xiàn)在這般繁華。這些年,閩東的變化著實很大,大家的文化觀念、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記者:2023年霞浦被評為“中國詩歌之鄉(xiāng)”,霞浦又是一個濱海旅游城市,您此次的到來,對霞浦的印象如何?您覺得詩歌是否可以賦能文旅?
林莽:十幾年沒有到霞浦,這次來,感覺變化很大,城市變大了,變美了。尤其是海岸線的公路、建筑和民宿、文旅設(shè)施變得現(xiàn)代了。到處可見當?shù)卦娙藗兊脑娋?,這些傳遞著藝術(shù)之美的文化符號,一定會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一定會對社會文明產(chǎn)生作用。中國許多名勝就是因為一首詩而聞名遐邇,如廬山瀑布、蘇州寒山寺。文旅與文化相關(guān),中國是有著宏大的詩歌文化背景的國家,弘揚詩歌文化一定會對文旅有所推動與提升。
記者:您是“白洋淀詩歌群落”和“朦朧詩”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許多詩人都很喜歡您的詩歌。您今年春天出了一本詩論新著叫《詩歌公式》,詩歌是否真的有公式呢?您要傳遞一種怎樣的“詩歌密碼”?
林莽:我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就開宗明義地講:“詩一定不會有什么公式,如果有,那它就太簡單了。我提出的詩歌公式,只是想奠定一個討論的基礎(chǔ)。”我是將我多年寫作與研究詩歌的感受和體驗總結(jié)成一個相對成型的狀態(tài),它像一只會飛行的大鳥,它不是刻板的、固定的條例,它是可生發(fā)的、靈動的認知,它與讀者相互提示,同詩歌寫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討一些新詩寫作的基本問題。我相信凡是對新詩有過涉獵的人,都會在我的這本書中獲得與其對話和思考的可能。中國新詩一百多年的歷史,有許多成績,也還存在許多問題,它需要我們共同探討,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也一定是一個詩歌文化的思考者。
林莽:詩歌是語言與情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要堅守書寫那些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且與自身所處時代、個體生命緊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其一,詩歌需見文化。作品之中要有文化的光彩閃耀,文化底蘊是詩歌的根基,能讓詩作更具深度與內(nèi)涵,使其經(jīng)得起品味與推敲。
其二,要見性情。每個人的生命感悟各不相同,性格、生活狀態(tài)皆有差異,而這些都應在作品里有所體現(xiàn)。詩歌本就是創(chuàng)作者個性與情感的載體,透過文字能讓讀者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生命氣息。
其三,得見時局。所謂見時局,就是創(chuàng)作要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我們既不是生活在宋朝,也不是唐朝,而是身處中國現(xiàn)代,作為當下的詩人,就應當把這個時代獨有的氛圍留存于作品之中,讓讀者一看便能知曉這是出自21世紀中國詩人之手,把時代的風貌以及人們的生命感悟充分展現(xiàn)出來。畢竟每一代人都在為自己所處的時代而寫作,我們這代人就要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銘刻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體會、觀念與想法。
其四,要見人間煙火。創(chuàng)作者要實實在在地書寫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做到及物,讓詩歌與生活緊密相連,而非凌空蹈虛、脫離實際。唯有如此,詩歌才更具生命力,才稱得上是更好的作品。
林莽:我引用美國第一位桂冠詩人沃倫的一句話:“詩歌就是生活”,詩歌是源于生活的,是要和詩人自身的生命體驗相關(guān)的。不是表層的,簡單感知和人云亦云的。“生活”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當然也包含心靈的感受,夢境、潛意識。所以詩歌不是簡單地描摹生活,記錄生活,而是將其提升到藝術(shù)的層面,詩人的工作就是尋找語言和情感潛在而神秘的價值與意義,在詩歌寫作中,融匯好你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和多年積累的文化經(jīng)驗。我以為,凡不是從自己的生命感受出發(fā),或不食人間煙火的詩歌作品,都是值得懷疑的。
在我們采訪之時,咖啡館里飛來“一只覆翅上布滿叢林的蝴蝶”,停在桌邊,采訪持續(xù)了將近半個小時,而那只蝴蝶也一直停在那里靜靜聆聽林莽先生的講述,直到采訪結(jié)束。我們笑稱這是一只“聽懂詩歌的蝴蝶”,攜著我們對春天的記憶、對詩歌、對生命中那些“偶然但卻充滿了神秘或懸念”的瞬間走來,讓人心存溫暖與感動。而這美麗的邂逅也化作了林莽先生筆下的這首詩篇:
一
有些瞬間是刻骨銘心的
一些畫面在某一刻會重現(xiàn)于心
一滴淚水會沖破堤防
一絲閃念也許注定了某件事物的走向
有些瞬間雖是偶然但卻充滿了神秘或懸念
有一次,我對著一棵養(yǎng)了多年的三角梅說
“這么多年了,你哪怕開一朵呢!”
那是元旦前夕,一個一直沒有落雪的冬天
一天清晨,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
那株小老樹一樣的三角梅真的長出了
一枚淡綠色的如同嫩葉般的花蕾
而后,我以無比欣慰的心
畫下了那棵開了一朵艷粉色花的三角梅
那是2021年初始的日子
是那朵小小的花,安慰了我無比支離的心
二
暮秋,我們從霞浦的沿海觀光路
拐進了一個山腳下的鄉(xiāng)村咖啡館
許多榕樹和藤蔓的枝條
順著玻璃屋頂?shù)目p隙爬了進來
自然地懸垂在頭頂上
我們坐在舊船板改造的長條桌邊
那是接近黃昏的時刻
夕光柔和地灑在幾排書架上
玻璃屋頂也漸漸暗了下來
在我和詩人陳小蝦談詩時
一只粉綠色的蝴蝶翩然落在了
舊船板被歲月磨損的桌邊
仿佛來旁聽我們有關(guān)詩歌的交談
它引起了我們一陣小小的騷動
我用手指輕輕碰觸它
幾個手機同時近距離地拍照
但它落在那兒,一動不動
篤定得像一枚北方秋天飄落的葉片
二十分鐘后
在我們訪談結(jié)束的那一刻
它竟慢慢起舞,輕盈地飛走了
我注意到,它紋理清晰的翅翼上
是一片樹木與叢林的圖案
它是誰,它來自哪兒,它預示著什么
它真的是一只聽懂了詩歌的蝴蝶嗎
三
因為《丑石》詩社,二十年前我來到這里
那位詩歌的向?qū)?,那只老海鷗蔡其矯先生
已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遨游
《丑石》的詩友們
用三十年打開了一片詩的天地
咖啡館邊的詩歌書屋
和那幾棵老榕樹可以見證
面朝大海的文化空間可以見證
那些到處可見的
刻在石頭上,墻壁上,店鋪里
詩人們的詩句可以見證
一個有著海上最美日出的地方
一個東南沿海有著
最曲折蜿蜒海岸線的地方
一個一群詩人引來了更多詩人的地方
一只聽懂了詩歌的蝴蝶
一只覆翅上布滿叢林的蝴蝶
為我翩然而舞,或許并非偶然
2024年12月8日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陳小蝦 采訪、整理
編輯:陳姜燕
審核:林宇煌 梁輝約
(原標題:作家訪談錄·詩人林莽|暢敘閩東詩緣 解密“詩歌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