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富民在溪美——福鼎市溪美村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帶動村民致富側記
紫菜加工
村中廣場
寧德網消息(記者 王東東 王志凌 通訊員 蔡雪玲 文/圖)“黨員干部帶路、能人群眾共富、基礎設施鋪路、引進外資快富”,福鼎市店下鎮(zhèn)溪美村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模式,大力實施“能人治村”戰(zhàn)略,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yè)富民”的新路子。
去年,該村實現(xiàn)社會總產值2.86億元,村財收入3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5690元。2007年,被文化部、全國婦聯(lián)授予“全國美德在農家活動”示范點,2014年榮獲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并先后榮獲各級“文明村”“小康明星村”“優(yōu)勝村莊”等各種榮譽。
風清氣正強隊伍
道路寬敞,房屋連片,商鋪林立,人來車往。說是村莊,繁華熱鬧卻不亞于小集鎮(zhèn)。
溪美村發(fā)展的背后源于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委。今年6月份,經福鼎市委組織部與店下鎮(zhèn)黨委同意,溪美村黨支部正式升格為村黨委,成為福鼎市第二個成立黨委的行政村。
村黨委是帶領群眾發(fā)展的明燈和旗幟,要擦亮這盞燈,需要有一支團結、高效的黨員干部隊伍。
2015年以來,溪美村結合換屆契機,通過公推直選、組織委派、個人自薦等方式,大力實施“能人治村”戰(zhàn)略,選出了群眾滿意、黨員放心的村黨委書記和村民主任,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工作能力強,尤其是把經濟能人推上了村級領導崗位。達到了“啟用一個能人、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多年來,村黨委圍繞村發(fā)展大局,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對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都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交村民討論決策,聽取大家意見,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增強工作透明度,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讓全村干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內增素質,外塑形象。在堅持對黨員的常規(guī)性教育、嚴格“三會一課”等制度的同時,村黨委還根據(jù)實際情況,邀請經驗豐富的“土專家”“農技師”為老師,通過培訓、觀看電教片、示范基地現(xiàn)場觀摩講解和外出學習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對黨員、群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大部分黨員和村組干部能熟練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大大提高了黨員、村組干部及農民群眾的生產能力和應對市場的能力。
產業(yè)富民促發(fā)展
“不會致富不是好黨員,不能帶領群眾致富更不是好黨員。”這是溪美村黨員們的共識。
王貞信是溪美村的一名老黨員,也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他經營的紫菜加工廠是全村最早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擁有3條生產線,年產值達1600萬元,帶動了50名村民就業(yè),生產旺季,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銷售訂單應接不暇。王貞信還讓兒子王紹眾也入了黨,并諄諄教誨:“入黨后,更要當好領頭雁,為家鄉(xiāng)人民服務。”
王貞信告訴記者,2008年的一場強臺風使當?shù)負p失嚴重,不少居民選擇外遷到太姥山鎮(zhèn)和福鼎城關,于是村中賴以生計的集貿市場逐漸蕭條下來。為了給村民的生計尋找新的出路,經過多方商討,村黨支部決定立足資源優(yōu)勢,帶領群眾走壇紫菜加工和茶葉生產之路。
村黨支部帶領著部分黨員,聯(lián)系江蘇、山東等地商家,引進紫菜加工半自動化流水線,并為企業(yè)提供貸款擔保。很快,在王貞信等黨員的帶動下,村里的壇紫菜加工企業(yè)發(fā)展起來了,并以每年2至3家的速度遞增。現(xiàn)在,全村共有18家壇紫菜加工企業(yè),帶動了本村近1000人就業(yè)。
“紫菜加工是個好活,一年就干三個多月,可以收入16000元,剩下的時間還可以去采茶,一年算下來能賺將近40000元呢。”60歲的村民王為遼是王貞信廠里的老員工,2013年,村里實施造福工程,王為遼一家從菜堂自然村搬遷到了中心村,住上了4層樓房,如今,王為遼農忙時采茶葉,農閑時做紫菜,在家門口上班,一年收入數(shù)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溪美村,像王為遼這樣“亦農亦工”的人不在少數(shù)。
依托現(xiàn)有資源,創(chuàng)建全新載體。今年,村兩委結合小白鷺旅游度假區(qū)開發(fā)力度,在富老洋片大膽引進種植了60多畝百香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同時引進旅游項目,發(fā)展民宿。目前正在與上海某旅游開發(fā)公司洽談,合作開發(fā)向南里文創(chuàng)旅游項目,預計投資3000萬元。
為民解憂暖人心
黨委帶動作用是否明顯,關鍵看村里的發(fā)展變化大小。
玉溪是溪美村的主河道,河道沒整治前,這里雜草叢生、垃圾亂堆,散發(fā)陣陣臭味,
一到夏天更是蠅蚊成群,附近村民深受其擾,也成了溪美村黨委的一塊心病。
2013年,福鼎市將溪美村列為“點線面”三個農村社區(qū)試點之一,溪美村利用這一契機,投入200萬元對玉溪進行綜合治理。“如今,玉溪溪水清澈,沿岸筑起了護欄,安裝了景觀燈,設置了排污管,沿溪而建的農民健身活動場所和小廣場更是成了村民們休閑的好去處。”村民主任葉良新說。
“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這是村民對南頭自然村道路的描述,該村也是溪美村唯一一個未通水泥道路的自然村。為改善這一狀況,2015年冬,村兩委達成共識,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傾力修好安置點水泥道路建設,上跑項目,下聯(lián)群眾,道路建設一炮打響。施工期間正值嚴冬,天氣十分寒冷,但村黨委組織黨員干部日夜堅守在工地上,監(jiān)督工程質量,使原本需要兩個月的工程在短短1個月內就順利竣工。
主街道“白改黑”鋪設建設、高桿路燈修建、污水收集、中心村自來水改造、玉溪河道整治、村口綠化、農民健身活動場所、小廣場建設……
3年來,為了解決民生問題,溪美村黨委累計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點點滴滴的動作,讓村民們切實感受到生活環(huán)境變化的同時,也溫暖了人心。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