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的這一天,日本投降了!
78年前的8月15日
重慶一家照相館里
一位父親正抱著兒子拍照
他特地讓8歲的兒子將一份
《大公報》號外疊好拿在胸前
并叮囑兒子要特意將大標題對著鏡頭
那張《大公報》號外大標題
正是:《日本投降矣!》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6faaf76be502ed77a030992be6f580ab.jpeg)
多年后
當年那個8歲的孩子
這樣描述那一晚:
整個城市像是沸騰的開水鍋
提燈的隊伍
猶如一條條蜿蜒的長龍在山腰游動
人們似乎習慣在黑暗中生活
從來沒有見到這樣
繽紛絢麗、多彩多姿的夜景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幸福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06ffbfc74ef6abdaf8f15af8c77c60ff.jpeg)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親歷那一天的中國人
是怎樣的心情?
那一天
12歲的小馬旭
吃上了有生以來第一頓飽飯
1933年,馬旭生于黑龍江木蘭縣
父親去世后
母親和她靠唱大鼓書過活
“九一八”事變之后
在日軍的刺刀和嚴密封鎖下
再沒人聽大鼓書
娘倆只好靠挖點別人地里
殘留的土豆
撿點玉米粒充饑
一次,母女倆走到一個熟悉的屯子
發(fā)現(xiàn)那里只剩一大片黑乎乎的廢墟
原來,因為日軍燒殺搶掠
村民死的死逃的逃
這個屯子竟然就此消失
看到這駭人的場景
小馬旭嚇得直哭
再到別的村時
母親便敲著小鼓動情地唱
木蘭從軍、岳飛刺字、楊家將的故事
唱到母女倆和村民們
都熱淚橫流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7cdade2996ae7a19a739e2b8b4189ca6.jpeg)
1945年
聽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李寶國屯村民
集體請馬旭母親唱大鼓書
頭兩句是母親現(xiàn)編的詞兒:
“鬼子滾蛋了,中國勝利了!”
唱完村民請客
小馬旭終于吃上了第一頓飽飯
1947年,馬旭報名加入了解放軍
她曾和黃繼光在同一個部隊
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
1962年
馬旭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傘兵
20多年間,她跳傘140多次
創(chuàng)造了三項中國之最
第一個跳傘女兵
跳傘次數(shù)最多女兵
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
從撿東西吃的瘦弱丫頭
到新中國第一位女傘兵
馬旭書寫了自己的傳奇
這一天
無數(shù)和馬旭一樣的孩子
看見了希望和曙光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1581bcbf4f51ccc74e96002b1c7704b9.jpeg)
那一天
王生明終身難忘
那時的他剛加入八路軍不久
還是個十來歲的孩子
他回憶說
那天有人說日本鬼子投降了
一開始沒人相信
晚上,醫(yī)院的政委說:
“同志們,告訴你們個好消息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聽到這句話
院里頭沒有聲音
只有哭泣
回憶起那個場景
王生明哽咽了
“為什么?想家了
平常不敢想家,不能提想家
誰也不知道家鄉(xiāng)誰還活著
日本投降了,這不是能回家了嗎”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259e52aa88fbf1a48c7261a9feeed693.gif)
王生明的姥爺蒙蔚
曾是山西平魯?shù)囊晃幻t(yī)
“七七事變”后
日軍占領(lǐng)了平魯縣城
蒙蔚對家人說:
“不要哭,我們寧死不當亡國奴
我們要全家抗日!”
后來,蒙蔚散盡家財
附近鄉(xiāng)民自覺投軍
蒙家院里拉起一支
100多人的農(nóng)民抗日自衛(wèi)隊
1938年,蒙蔚自衛(wèi)隊
光榮入編八路軍
1940年,蒙蔚犧牲
王生明的父親王寶
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在日軍占領(lǐng)平魯后
赴西山展開敵后游擊戰(zhàn)
1942年
王寶被日本特務和叛徒勾結(jié)殺害
父亡夫死之后
王生明的母親毅然參加八路軍
王生明也在11歲時
加入了八路軍
一家三代的堅守和犧牲
只為了一個目標:
抗日救亡
這一天,王生明終于
可以告慰親人
而許許多多的戰(zhàn)士
終于能夠想家、能夠回家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a72deaf4ba25b5d2683c065dbceb2ba8.png)
那一天
鄧玉芬哭了
她眼含熱淚來到了親人墳前
北京密云的鄧玉芬和丈夫
辛苦拉扯著7個兒子長大
然而,他們的家鄉(xiāng)被日軍侵占
劃入偽“滿洲國”
一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日本侵略者
不許中國人使用中國的年號
還想強迫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國人
鄧玉芬雖然沒有文化
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教育孩子們:
“兒呀,要記住
咱是中國人
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1940年
八路軍第十團挺進這片山區(qū)
鄧玉芬得知這是一支抗日救亡的隊伍時
像見到親人一樣高興
她一遍遍地聽八路軍宣講抗日道理
終于明白了
只有窮苦人都行動起來打鬼子
才能救國家、救自己
于是她就跟丈夫商量
“抗日咱都得上
別人家出錢出槍
咱們也得行動起來
把兒子叫回來打鬼子去吧!”
于是
鄧玉芬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
先后加入了游擊隊
之后四兒子、五兒子也
參加了抗日自衛(wèi)軍模范隊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e2025d3b28479f0441c0f9a04302c29a.jpeg)
鄧玉芬
1942年
抗日政府發(fā)出了
“回山搞春耕”的號召
鄧玉芬讓丈夫先回山里搭窩棚
自己隨后就到
可誰知丈夫走后沒幾天
竟傳來噩耗:
丈夫、四兒子和五兒子
在種地的時候遭日軍偷襲
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
四兒子也被抓走了
之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大兒子在保衛(wèi)盤山根據(jù)地的
一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
被抓走的四兒子慘死在鞍山監(jiān)獄中
二兒子在戰(zhàn)斗中負傷回家休養(yǎng)
卻因傷情惡化無藥醫(yī)治離世
七兒子也在一次
躲避“掃蕩”的過程中不幸故去
面對沉重的打擊
鄧玉芬硬是咬牙挺住了
她說自己一定要親眼看到
勝利到來的那一天
之后她的家
就成了八路軍和傷員的休息站
為了讓八路軍能多吃點兒
鄧玉芬節(jié)衣縮食
戰(zhàn)士們都知道
豬頭嶺上有位鄧媽媽
1945年8月15日
鄧玉芬日思夜想的日子終于到了
她來到親人的墳前,眼含淚花
告慰九泉之下的
丈夫、大兒、二兒、四兒、五兒、七兒:
“鬼子被咱們打敗了,咱們勝利了! ”
為了保衛(wèi)家國
鄧玉芬獻出了
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至愛
這一天
她終于可以盡情地哭
終于可以告訴丈夫和兒子
你們沒有白白犧牲
我們勝利了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24eb3a516d500a6a12d5a7f92ed3fdc3.jpeg)
這是他們后來的故事:
馬旭在部隊結(jié)識了丈夫顏學庸
夫妻倆潛心鉆研醫(yī)學科研
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
《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jù)》
研制的“充氣護踝”“單兵高原供氧背心”
先后獲得國家專利
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
2018年9月
馬旭、顏學庸夫婦
決定將畢生積蓄
1000萬元捐贈給木蘭縣
用于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
而當時她最好的鞋僅價值15元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300b84a0e53fa70a52799c52621f9240.jpeg)
馬旭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如今,在蒙蔚和王寶的家鄉(xiāng)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
豎起了兩座紀念碑
家鄉(xiāng)的人民
從來沒有忘記
用生命守護這片土地的英雄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64db5a8c0a7022e725950f079a3ec92f.jpeg)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烈士陵園供圖
鄧玉芬的三兒子
在解放后退伍回鄉(xiāng)
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
鄧玉芬晚年生活幸福
因為擔心自己給國家增添負擔
謝絕了縣里把她家
遷到平原富庶地區(qū)的好意
1970年的大年三十
鄧玉芬老人因病不幸逝世
2012年,密云縣委縣政府
在張家墳村修建了
“英雄母親鄧玉芬”主題雕塑
和英雄母親主題廣場
英雄母親鄧玉芬佇立在山巖上
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針線筐
她眺望著遠方
盼望著親人和戰(zhàn)士們勝利歸來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467ad802c9edb398210eee0c00a7ed3e.jpeg)
78年過去
我們?yōu)槭裁匆懹涍@一天?
為了那些沒能活著看到這一天的人
為了因此傷亡的3500多萬同胞
為了420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
為了那些在國難當頭時
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的人
為了那些流離失所
活在恐懼中的孩子
為了那些不惜賭上全家性命
只為抗日救亡的老人
為了那些送了
一個又一個兒子上戰(zhàn)場的母親
他們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
所期盼的不過是
國家富強、家人團聚
他們想要看到的正是
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aa5fa4b883ee56d66344ae7bcb17c99e.jpeg)
78載時光流逝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再任人欺凌
但那段充滿硝煙的歷史
我們銘記在心,永不敢忘!
![](http://img.ndsww.com/a/10001/202308/757f0eba6e341ac4179316a70e44850f.jpeg)
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綜合人民日報微博(海報制作:馬可 張世懸 刁濰 高心甜)、《親歷者說:中國抗戰(zhàn)編年紀事》、光明日報、新華社、央視網(wǎng)《抗戰(zhàn)老兵的特殊“重逢”》、山西日報、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塞北革命紀念館、北京市密云區(qū)黨史辦等
編輯:陳娥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