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整版關注壽寧:夢龍文蘊潤山城
位于壽寧縣南陽鎮(zhèn)南山頂景區(qū)的馮夢龍塑像 龔健 攝
11月22日,“小雪”翩然而至,站在壽寧縣城東壩邊,晨霧輕籠,清水悠悠。
380多年前,壽寧“花甲縣令”馮夢龍主持修建的東壩,可防火、防盜、灌溉,惠澤鄉(xiāng)親,沿用至今。
來到壽寧,夢龍元素撲面而來,讓人留戀的不只是東壩,南山頂上矗立的夢龍塑像,一副憂國憂民神態(tài),讓人肅然起敬;縣城內隨處可見的夢龍酒、夢龍街、夢龍廣場、夢龍?zhí)斐?,同樣溫潤人心?/p>
明崇禎七年(1634年),61歲的馮夢龍遠離富庶的蘇州老家,來到“地僻人難到”的壽寧擔任知縣。他抱著“做一分亦是一分功業(yè),寬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的理念,修城墻、除虎暴、修建學宮、禁溺女嬰……今天,壽寧人民仍在仰望他,將其為民情懷化作文化靈魂,融入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
非遺傳神 民頌遺風
北路戲《馮夢龍打虎》惠民演出 龔健 攝
戲臺上,燈光漸亮,松柏挺拔,蒼翠的山林布景映入眼簾。激昂的鑼鼓點響起,馮夢龍的扮演者身著青衫,手持折扇,步入臺中……
猛虎悄然現(xiàn)身,怒目圓睜,觀眾屏息凝視。不多時,一聲哀嚎,猛虎踏入陷阱,埋伏四周的獵手在馮夢龍的指揮下一擁而上,將猛虎擊斃!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迭起。
當日又逢周五,壽寧北路戲劇院格外熱鬧,經典劇目北路戲《馮夢龍打虎》如期上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傳承人黃偉亮擔綱主角。一場戲下來,他渾身衣服濕透,“劇院舉辦的公益演出,深受觀眾青睞,我們也很欣慰”。
馮夢龍在壽寧為政四年有余。彼時,猛虎頻繁出沒,百姓苦不堪言。他深入民間,尋訪除虎良方和打虎能手,親自帶領衙役和獵手深入虎穴,為民除害。
看著臺下觀眾止不住地抹眼淚,每次演出,黃偉亮都會被馮夢龍的精神所感動。
北路戲團團長吳衛(wèi)平也是馮夢龍的“粉絲”,兼任壽寧縣夢龍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馮夢龍的作品明末清初時就傳到了日本,海水流到的地方都有馮氏作品。”
吳衛(wèi)平邀請記者一行觀看他們近期排演的穿越劇《馮夢龍看新壽寧》。創(chuàng)意源自央視熱播的《唐宋八大家》,通過今人穿越回明末,親眼見證馮夢龍的“循吏”生涯。
其中一個折子戲選取馮夢龍學習前任知縣戴鏜發(fā)明的“貯銀輸谷”良法,讓百姓吃飽肚子的故事。
舞臺上,一白發(fā)老者面容枯槁,眼中含淚。一旁瘦弱的小男孩衣衫襤褸,緊緊抓著老人的衣角。
“很久沒吃的了,行行好,哪位好心人能收留我這苦命的孫兒,給他一口飯吃。”老人家向過往的行人哀求著……
馮夢龍研究會理事葉家坤紅著眼眶介紹折子戲當時的背景:明末,壽寧水冷田寒,農作物一年僅一熟,收成稀薄。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百姓面臨絕境,為了生存,只得賣兒賣女。
時任壽寧知縣的馮夢龍看到百姓疾苦,痛心疾首,遂將類似當代糧食儲備基金的“貯銀輸谷”良法發(fā)揚光大,讓“官無發(fā)糶之憂,民有樂輸之便”,縣倉里終于年年有了余糧。
同時籌備上新的劇目是《下黨故事》,講述當?shù)卮逯隈T夢龍精神的感召下,艱苦奮斗,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黨員干部和馮夢龍的為民情懷是相連的,觀眾一定會喜歡。”吳衛(wèi)平充滿期待。
鑄魂育人 文脈綿長
專家學者重走九嶺古道。 龔健 攝
除了每周五的固定公益演出和不定期下鄉(xiāng)獻藝,北路戲團經常將有關馮夢龍的劇目帶進學校,在孩子們的心田種下大公無私的種子。
在壽寧一中“夢龍綜合館”,學生正緊張有序地排練《禁溺女案》。
扮演馮夢龍的學生胡圣宇,手持驚堂木,聲音洪亮,每次敲擊都似乎在訴說著正義的不容置疑。他的身邊,扮演受害者家屬的學生謝昊鑫,眼中含淚,聲音哽咽,讓人感同身受。
謝昊鑫從小聽著馮夢龍的故事長大??既雺蹖幰恢泻螅谝粫r間選修了《馮夢龍在壽寧》校本課程,加入“夢龍話劇社”。“參與演出,能全面了解明末壽寧的風土人情。”謝昊鑫穿越歷史,眼界大開。
明末,“閩俗重男輕女,壽寧亦然,生女則溺之”。馮夢龍對當時盛行的溺女陋俗深惡痛絕,張貼《禁溺女告示》:“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
這些話語至今讀來仍擲地有聲。罰溺女、獎舉報、賞領養(yǎng)……因措施中肯,溺女陋習很快止息。
壽寧一中教師葉竹燕說:“通過排練劇目,讓情景再現(xiàn),既彰顯良政,又在孩子們的心中牢牢樹立尊重生命的理念。”
不僅有專業(yè)的北路戲團時常來指導劇目,壽寧一中還是馮夢龍傳統(tǒng)文化研究成果的綜合展示窗口。
在壽寧縣馮夢龍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指導下,全校對師資進行培訓,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同時,成立文學社、話劇社、書畫社等多個學生社團,創(chuàng)辦《夢龍風》??⑿?,夢龍文化“花開”校園。
胡圣宇從小就對馮夢龍的文學作品“三言”手不釋卷,經常參加有關馮夢龍的征文比賽。每當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他就會用夢龍精神勉勵自己發(fā)憤圖強,“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2021年,主打“夢龍文化”的壽寧一中獲評教育部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我們學校的一個國家級課題剛剛結題,全校師生都倍感榮耀。”校長陳茂滿臉自豪。
德法相濟 郡治縣安
壽寧法院斜灘法庭干警在坑底鄉(xiāng)開展“趕圩說法”活動。 蔡逸梅 攝
在壽寧期間,馮夢龍將所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編成《壽寧待志》。如今讀來,依舊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求實精神,尤其是“無訟”思想。
天蒙蒙亮,斜灘鎮(zhèn)街道上已人聲鼎沸。攤位依次排開,食客們圍坐在小吃攤桌椅旁吃得津津有味。
記者注意到,有一個攤位與眾不同,不賣瓜果,不賣早點,卻大排長龍。這就是只提供公益“法律咨詢”的斜灘法庭。
人群中,李奶奶帶著自己親手種的蔬菜來感謝法官郭強。“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卻舍不得往家里寄錢。我一個人照顧孫子,有心無力。多虧郭法官,孩子才能安心上學。”
斜灘鎮(zhèn)至今保留著“趕圩”傳統(tǒng)。每逢農歷十三、廿三,四鄰八鄉(xiāng)的商販聚集此地,擺賣農副產品。壽寧法院則趁勢將法庭前置,把矛盾調解工作搬到“趕圩”一線。
“馮夢龍?zhí)剿鞯?lsquo;以慈輔嚴’司法實踐,與當今倡導的剛柔相濟司法理念頗為相似。”壽寧法院政治部主任鄭萬江介紹,“省其讞牘,可使無訟”是馮夢龍在壽寧縣任職時重要的施政綱領之一。
鰲陽鎮(zhèn)北鳳巷4號是壽寧法院舊址,也是馮夢龍當年辦公的縣衙。自1954年建院后,壽寧法院就將“無訟”理念運用到司法實踐中,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全國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單位”。
除了“趕圩”,法院調解還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今年,壽寧法院探索的《構建“三網化訟”機制實現(xiàn)基層社會可持續(xù)治理》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優(yōu)秀案例。通過建立“調解網”等三大機制,搭建“法官e聯(lián)”解紛平臺,實現(xiàn)與村民溝通“零距離”。
眼下,壽寧對全縣196個建制村的現(xiàn)有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村民無需出村,借助“法官e聯(lián)”電子終端就能直接與法官進行視頻連線,享受到家門口的便捷司法服務。
“無訟”成為壽寧縣社會治理的共識,當?shù)鼐?ldquo;銀發(fā)力量”,為基層治理增添新動能。
在壽寧縣夢龍矛盾調處志愿者之家,有一支由15名政法系統(tǒng)退休老干部和6名退休金牌調解員組成的隊伍,他們奔波在街頭巷尾,已接受群眾來訪咨詢1300余人次,化解83件信訪事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負責人周道芳累并快樂著,“每一次調解都是對群眾信任的一份回饋,溫暖與力量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
“無訟”是馮夢龍的治縣理想,與“楓橋經驗”倡導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的理念不謀而合,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愿景——“天下大同”。
馮夢龍修建的東壩沿用至今。 鄭萬江 攝
人物名片
馮夢龍(1574—1646年),字猶龍、耳猶、子猶,號龍子猶、茂苑外史、姑蘇詞奴、顧曲散人等,明朝直隸蘇州府(今江蘇蘇州)吳縣籍長洲縣人,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思想家,一代廉吏。
馮夢龍雖有才華但科場不利,以坐館教書為生。1630年始成貢生,次年授丹徒縣學訓導。1634年,花甲之年的馮夢龍官任壽寧知縣,為民興利除弊。1638年,辭官歸里。1646年春逝世,終年73歲。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近3000萬字的作品,現(xiàn)存世逾1500萬字。其中,“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代表了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最高成就,是最早被翻譯到歐洲和日本的中國小說。
崇禎七年(1634年),61歲的馮夢龍任福建壽寧知縣。他根據(jù)壽寧“嶺峻溪深,民貧俗儉”的縣情,提出“險其走集,可使無寇;寬其賦役,可使無饑;省其讞牘,可使無訟”的治縣綱領,取得卓著成效。
在壽寧期間,他整修縣城,重整譙樓、城墻、東壩,修繕監(jiān)獄、儀仗庫、黃冊庫、糧倉、四知堂等,設立遺愛公所;在保境安民方面,他鞏固關隘、加強武備,聘請教師、訓練民兵,捕虎除患,標明鋪名、方便行人,詳造黃冊、完善征收,學習良法、儲存糧谷,理訟雪冤、智懲刁民,懲頑治兇、勇擒惡霸;在矯治風俗方面,他厲禁溺女,捐俸施藥、禁巫倡醫(yī),旌表鄉(xiāng)賢、昭示惡人,開設月課、教誨學子。
治縣四年有余,馮夢龍針對當?shù)厣鐣栴}綜合施策,保障了壽寧和諧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群眾至今仍感念其恩德。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陳娥
審核:藍青 周邦在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