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壽寧:廊橋連古今技藝代代傳
福建日報
行走在壽寧城鄉(xiāng),可以看到一座座古廊橋橫跨河流,如長虹臥波,形成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
“五一”假期,壽寧縣下黨鄉(xiāng)游客如潮。在全國現存單拱跨最長的貫木拱廊橋——鸞峰橋上,共產黨員在這里重溫入黨誓詞,聆聽革命故事,感受廊橋文化。“最近,鸞峰橋很熱鬧,我們向游客介紹鸞峰橋的歷史和造橋技藝以及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過鸞峰橋的情況等。”講解員但利說。
據了解,廊橋亦稱虹橋、蜈蚣橋,是一種有頂的橋,既可保護橋梁免受風雨侵蝕,又可供人遮陽避雨、交流聚會。鸞峰橋建于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單拱跨37.6米,它不僅成為閩東北一帶傳統建筑的瑰寶,而且成了連通古今的一種文化符號。
閩浙一帶的廊橋,以壽寧的地位尤為突出,其在廊橋數量、單拱跨度、年代序列、技藝傳人等多個方面均為全國第一,被譽為“世界木拱廊橋之鄉(xiāng)”。境內至今保存良好的19座古木拱廊橋,有6座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鸞峰橋、大寶橋、楊梅州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木拱廊橋是閩浙最成熟、最常見、跨度最大的木拱橋結構,填補了中國古代大跨度木結構技術的空白,成為中國木結構橋梁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技術性的橋梁形式。
長期從事木拱廊橋研究與保護的壽寧縣博物館原館長龔迪發(fā)告訴記者:“不用片釘寸鐵,只憑榫卯銜接,使用短的構造材料,卻形成了大的跨度,這是木拱橋營造技藝的獨特之處。”
2017年7月,閩浙七縣在壽寧達成廊橋申遺聯盟,各聯盟單位在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工作中聯合協作,統一行動,推進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工作。
為保護這一重要文化遺產,將廊橋的建造技藝代代傳承下去,壽寧當地通過學術研究、申遺保護、文化宣傳、交流推廣、新建廊橋、建設廊橋文旅小鎮(zhèn)等,讓廊橋文化重煥光彩。
正在建設中的壽寧廊橋博物館位于犀溪鎮(zhèn)福壽橋邊上,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座廊橋主題博物館,占地面積540平方米。
“我們重點對廊橋的歷史現狀、技藝傳承、習俗文化、傳承保護、對外交流作全方位的展示,展現當地人民在傳承非遺技藝、守護廊橋、守護鄉(xiāng)愁記憶上作出的努力和貢獻。”犀溪鎮(zhèn)鎮(zhèn)長林峰說,鎮(zhèn)里通過打造廊橋文旅小鎮(zhèn),全力將廊橋文化講深講透,讓更多人了解這一藝術瑰寶。(范陳春 吳通華)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