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詠/祭灶的懷想
寧德網(wǎng)(李家詠) 祭灶,又叫小年,是一項影響大、流傳廣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
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這些大概就是有關祭灶神的來源記載吧。據(jù)說,自祭灶風俗流傳以后的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規(guī)矩,于是祭灶也就成為固定的儀式流傳開來。
小時候,盼過年就仿佛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祭灶,離年也就近了,于是,祭灶是年前最隆重的節(jié)日。
那時,我們不大的老厝住著六、七戶人家,每家六、七人,一幢古厝就擁擠著大小四十多人。祭灶日這天,吃完晚飯,每家早早就泡好茶,茶水里放著切得方方的紅糖塊,由每家小孩子端著從厝里最大輩的一個挨一個地敬茶,最小的孩子就給一塊紅糖塊甜甜的含著,一厝里喜氣洋洋的相互問候,充滿著濃濃的親情與祝福。
那時的古厝住的已經(jīng)是隔了好幾代的族親,但相互間的團結(jié)、和睦、融洽得像一家人,那暖意融融不是親情勝于親情的溫馨,一直深藏在我的記憶里,伴隨著我一路成長,一路快樂。我一直很懷念那個時候人性的善良,人和人之間的淳樸與簡單。
小孩忙著端茶送水,大人早就聚在廳堂上說說笑笑,歡樂的氣氛彌漫在祭灶日濃濃的夜色里。各家請了灶王爺后,都把自家的果子(所謂果子,無非是自家地里的花生、葵花籽、田埂豆、地瓜干等)端到每個人面前,很真誠地說:“請吃果子。”而后每個端送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句譬如生財、發(fā)達,運氣好、會讀書之類的祝福語。我們小孩子會聚在一起數(shù)得到多少的祝福,誰的祝福語最好,而后將這些祝福語應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和今天相比,那時祭灶的所有吃的都不及今天,但那份快樂卻是叫人永遠難忘的。有時,物質(zhì)的簡單更容易讓人單純、滿足與快樂。
今天,又是祭灶節(jié),外孫女問我為什么買那么多吃的,我和她說,今晚我們家的灶王爺要啟程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我們家人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或賞或罰,所以,我們要買“祭灶糖“敬獻祭灶,賄賂灶王爺?shù)淖欤员闼先思疑咸鞎r多多甜言蜜語。
她聽了后,認真地問我,“這些食物,灶王爺肯吃嗎?”我一時語塞,現(xiàn)在的孩子對這些從超市買來的價格不便宜的食物幾乎沒有興趣可言,他們也就不再像我們當年那樣去關心祭灶這樣的習俗,或者說,都市生活已經(jīng)沒有了灶,他們也就不知道灶王爺之說,他們知道的祭灶更多的是從商家的廣告零零星星的了解到的。
是的,當祭灶再一次到來時,發(fā)覺歲月的流逝帶走了我們太多的東西,原先對年的那種期盼與喜悅和我們已經(jīng)漸行漸遠,好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像我這樣年紀的人,都是在這樣傳統(tǒng)的文化氛圍里長大的,從小就已經(jīng)接受了這種文化,并且在這種文化氛圍里面獲得了自己的文化營養(yǎng)和精神補充。
我的同事就在今天就放下手頭重要的事,緊趕慢趕著回家祭灶,結(jié)果路上堵車了,遺憾趕不上回家過小年祭灶了。我想說,該是輪到我們這一代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精髓,維系我們這個民族永恒不變的文化精神的時候了。我們會像當年我們的父母那樣,懷著對民族傳統(tǒng)的敬仰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竭誠盡力地讓祭灶習俗相傳千年不衰。
我想,不管社會如何發(fā)展,時代如何變遷,對過年的感受如何的千差萬別,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節(jié)日,它的歷史積淀,它的文化載體,它的民族精神都是無可替代的,同時作為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節(jié)日中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我們都有義務和責任將它一年年的傳承和發(fā)揚,一代代的持之以恒。
年關又到,對于年來說,祭灶節(jié)如果是序曲,那么序曲一旦奏起 ,除夕來了,年也跟著就來了。
責任編輯: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