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比鄰何以成了鄙鄰?
端木秀
即將退休的同窗好友圍爐夜話,暢談兒時鄰里之間的友愛互助,就像童謠在心中反復詠唱,難以忘懷。
雷同學說,當年,他父母走親戚,把9歲的他和6歲的妹妹托付給鄰家大嬸看管。半夜里妹妹發(fā)高燒,一時找不到赤腳醫(yī)生,大嬸便獨自闖入后門山采草藥,折騰了一個晚上給妹妹喂上藥,到了早晨,妹妹奇跡般地好了。
三天后,父母回家,特意讓雷同學送一籃子土雞蛋答謝大嬸,她說:“傻孩子,村里就百十號人,本來就是一家人,有什么好謝的。”
“小時候,鄰居有好吃的,左鄰右舍都沾邊;誰家有難,全村人都傾情相助,不計得失。”林同學感慨道,“哪像當下的鄰里,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縱然天天在電梯間相遇,也形同路人。有時為一丁點雞毛蒜頭的小事,惡語相向。”
“日前,我們小區(qū)發(fā)生的一件事,印證林同學的話真實不虛!”李同學說,“我家對面二樓的一戶人家估計外出了,家里的水龍頭爆裂,嘩嘩的自來水從他們家的排水管傾瀉而下,白白流淌兩三天。尤其到了夜晚,急促的水流敲打窗外的鐵欄桿,擾人睡眠。”
“鄰里冷漠,難道物業(yè)也不管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問道。
李同學回答:“兩棟樓分屬兩家單位,而且是老社區(qū),住戶雜,且多半不交物業(yè)費。其中一家單位請了一個保安,聽說另一家也分擔了部分工資,但保安除了負責打掃衛(wèi)生、看管門戶,其他事幾乎不管不問。上一回也是這棟樓的四層水管漏水,左鄰右舍作壁上觀,結果這家鄰居浪費一大筆水費不說,還殃及樓下住戶。”
與李同學往來頻繁的王同學介紹,兩次都是李同學想方設法找人幫忙才關閉自來水的戶外開關。
每每誦讀王勃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由得羨慕唐人的博大胸懷;還有張橫渠的抱負:“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老人家不僅愛人,而且推己于自然萬物,那是何等的慈悲博愛!
聯(lián)想今人一本正經(jīng)、煞有介事地討論“老人摔跤能不能扶?做好事會不會反被他人誤解?”之類的話題,何其悲哀可嘆!因為這些兒事在五六十年前被鄉(xiāng)野婦孺認為理所當然、義所當然的舉動。
魏同學跟我們分享前些日子觀看的記錄片,片中一位經(jīng)歷抗日戰(zhàn)爭的著名歷史學家說:“當年,日寇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民眾背井離鄉(xiāng)逃難后方,而一批批青壯年護送老弱婦孺安全轉移后,留下抗日,舍身報國。見此情景,我堅信,中華民族一定會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看“比”字,比,古時候的意思是“五家一比”,鄰居就是“比鄰而居”的意思,因為人是群居動物,只有親比,守望相助,方能共渡難關。而“鄙”字,有鄙夷、鄙薄的含義,還有邊鄙(邊遠的地方)之意。
“現(xiàn)代人彼此冷漠、疏遠,關系緊張,比鄰成鄙鄰,大而言之是遠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教益,小處講即一些人太過于自私自大、盲目攀比,比的是利害得失、身份地位,忘了比道德修養(yǎng),比助人為樂。”李同學的感悟得到在坐老同學的贊許。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