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柘”里有“福”
在柘榮,“福”文化隨處可見。
春節(jié)期間,柘榮縣文化館展廳里擠滿人。一場以“福滿乾坤·百蛇獻瑞”為主題的民間剪紙作品展如火如荼開展。據(jù)了解,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市剪紙藝術(shù)家及愛好者以蛇為創(chuàng)作靈感,精心制作的多樣化剪紙作品,展覽的剪紙融合剪、刻、撕、貼等技法,融入生肖蛇和“福”文化,寓意新的一年靈蛇帶來的美好祝愿。
“比如這幅作品,以‘福’字為輪廓,融入‘蛇’元素,寓意‘靈蛇送福’,還有一些作品將‘福’隱匿其中,以‘福袋’‘福鎖’‘如意’‘葫蘆’‘蘋果’等形狀展示,寓意‘福祿壽喜’。”柘榮縣文化館館長黃建輝介紹。
除了剪紙藝術(shù)家作品,展館中還有一些中小學(xué)生的剪紙作品,充滿稚趣和童真。為傳承弘揚剪紙文化,近年來,柘榮縣開展剪紙“六進”活動,“進校園”便是其中之一。“我們組織剪紙傳承人進城區(qū)中小學(xué)校、幼兒園、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校開展課后服務(wù)等剪紙公益培訓(xùn),受眾達20000多人次。”黃建輝說。
除此之外,柘榮還將“福”文化的剪紙運用到街區(qū)、立面、書坊等多種場合。柘榮縣龍溪兩岸,大紅色的“福”字窗花將“慢城”柘榮映襯得秀美宜居;嘉馨民俗文化園,“福”文化剪紙融入燈籠、椅子等設(shè)施設(shè)備,與街區(qū)的制茶技藝及漢服、戲曲等文化交織,向市民展示柘榮深厚的文化底蘊;天福公園不僅名字有“福”,還運用現(xiàn)代光影技術(shù)做成“福”文化燈光秀,把“福”文化變成夜空中絢麗的色彩。
“做福”習俗也是柘榮縣民間一項祈福活動。“做福”是指在特定時間舉行祭祀活動,祈福、集福、祝福,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情和文化特色。
游氏仙姑“做福”是柘榮縣規(guī)模比較大的“做福”活動,分春、夏、秋、冬四季,第一季名曰“開正福”、第二季名曰“保苗福”、第三季名曰“佳秋福”、第四季名曰“圓滿福”。祈福前,備辦供菜、牲禮(豬頭、雞、魚)各一筵,五果、福蛋、福糍、福粽等供品若干,喜燭若干對,疏文一封等。吉時一到,人們便燒香、點蠟燭、燒元寶、鳴鼓(太平鼓),接著由福首等宣讀疏文,祈禱保平安、保田園大熟、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在民間,村村都有‘做福’習俗,但每個村的習俗略有差別。”黃建輝說,“我們村的‘做福’一年五次,分別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初四、七月初七和九月初九,時辰不限定。參加‘做福’的人家提前準備‘香火錢’和貢品,‘做福’當天全家人一起到地主宮祭拜,祈求人畜平安。”柘榮縣楮坪鄉(xiāng)坑頭村村民吳振榮說。
此外,柘榮縣將“福”文化融入菜肴,制成“尋味慢城”一桌菜。這桌菜不僅色香味俱全,每道菜名所代表的寓意連起來還是一副對聯(lián),寓示福壽延綿、吉祥康寧;前菜“木石爾雅”與果盤“欣欣向榮”首尾呼應(yīng),彰顯獨特的柘榮文化。
“這桌菜共14道菜品,均取自鄉(xiāng)土菜系,結(jié)合本地的高山羊肉、糯米薯、白玉豆等食材,做成一桌具有柘榮特色的精致菜品。”柘榮縣餐飲協(xié)會會長林巖章說。
菜名有“福”只是“尋味慢城”一桌菜的其中一層含義,真正的“福”藏在菜肴里。“比如‘春意羊羊’這道菜選用高山羊排等食材,‘榮參福鴿’選用太子參、白鴿等食材,都有養(yǎng)生增補的功效,促進身體健康,福氣常伴。”林巖章介紹,“尋味慢城”一桌菜將作為文旅特色產(chǎn)品供游客品嘗食用,把這種美食精心設(shè)計后回歸“民間”,將健康養(yǎng)生的理念和“福”文化傳承下去。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 通訊員 鄭德冬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吳明順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柘”里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