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碌:一個倡導“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怪人”
林正碌幫助重建的龍?zhí)缎W去年9月1日開學了。(林正碌供圖)
林正碌和德國藝術家現(xiàn)場“對畫”。
林正碌在雙溪的畫室坐滿從全國各地來學畫的學生。 (林正碌供圖)
林正碌主持的龍?zhí)豆糯迓鋸团d項目正在動工重建中。 (林正碌供圖)
寧德網(wǎng)消息(虎妍 文/圖)“他的畫室里,有殘疾人、街頭乞丐、大字不識的農(nóng)村婦女,有年收入上千萬的富豪、名聲大噪的記者、學識深厚的大學老師,也有三四歲的小孩子、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七八十歲的老人。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在一個空間里互相尊重、其樂融融,一切都源于林老師強大的人格魅力。”知道林正碌以及他的故事,是在上個月關注的一個叫《報大人》的微信公眾號上,其中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到底是怎樣的魅力讓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屏南縣雙溪這個偏僻小鎮(zhèn)上,只為聽林正碌的講課?近日,記者視頻采訪了林正碌和他的學生們。
德國畫家邀其現(xiàn)場“對畫”
身材消瘦、個頭不高、長相普通,雖才四十五六歲,但眼里卻閃爍著溫和與智慧。初見林正碌時,他正在參加一場與德國畫家的“對畫”比賽。
當天,在中國某大學執(zhí)教的德國畫家艾克里奇專程訪問林正碌,兩人約好現(xiàn)場pk寫生。內容是雙方支起畫架,相對著畫對方,看誰完成的作品用時短且品質高。
比賽剛開始,德國畫家非常興奮,用畫筆在畫布上快速涂抹,表情豐富,似乎很享受這種刺激感,而林正碌卻顯得冷靜,他大概思考了兩分鐘后才開始下筆,卻比德國畫家早兩分鐘完成作品。
最后,德國畫家作品中的林正碌表情嚴肅,林正碌作品中的德國畫家全身心沉浸在繪畫中,兩人互相交換作品作為紀念?,F(xiàn)場觀賽的學生及隨訪人員紛紛表示看得過癮。
“兩人的作品都很有特色,他們都是表現(xiàn)主義畫家。德國老師的畫像,像速寫,主體是林老師的臉部特寫;林老師則用大色塊涂抹畫面,德國老師的身體被大畫布遮擋著,只露出一個腦袋。”曾供職于《財經(jīng)》《南方周末》的著名記者吳阿侖當天在其微信公眾號《報大人》中這樣寫道。
兩年前,吳阿侖一次偶然機會在網(wǎng)上看到了林正碌的故事,強烈好奇心和認同感促使他從北京驅車幾千公里來到雙溪。原本計劃十天的旅行,一推再推變成了六個月。吳阿侖在這個深山小鎮(zhèn)里,整整待了180天,每天寫一篇散文記錄他在這里的所見所聞。
因為吳阿侖的作品,2016年,林正碌和雙溪古鎮(zhèn)熱度大增,上至中央電視臺,下到屏南當?shù)孛襟w,紛紛報道了林正碌所堅持的公益教學事業(yè)和他那 “人人都是藝術家” 的超前理念。
2016年秋季,吳阿侖告別了雙溪回到北京繼續(xù)從事自媒體創(chuàng)作,但雙溪的影子卻讓他魂牽夢繞、難以平靜。
2017年春天,他將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室和心愛寵物狗一起帶到了雙溪,在這里租了一間農(nóng)房,開啟了和林正碌一道的“藝術人生”。
吳阿侖除了在他的公眾號上寫雙溪百態(tài)外,還利用他的人脈關系,在網(wǎng)上為林正碌的公益事業(yè)做宣傳,比如賣畫、籌備古村落復興、小學重建等活動。
“林老師是一個陀螺般飛速旋轉的人,我沒聽過他唱過公益的高調,但他做的事卻在改變許多個生命的體驗。”采訪過柳傳志、張朝陽、李開復、黃光裕等商家大佬們的吳阿侖沒想到,他會被一個做公益的林正碌深深吸引,而且還搬了家。
早年經(jīng)營行畫生意成富商
林正碌1971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他說自己是一名“會讀書”但“讀不好書”的學生。他總是在學期開始的前一個月,提前自學完整學期的課程,并把課本上的作業(yè)一次性做完交給老師,其余時間就用來思考各種哲學問題: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我可以算出奧數(shù)題,但卻考不好試。”因為跟課堂“格格不入”,林正碌的考試成績總不理想。高考時,林正碌碰到命題作文《近墨者黑》,他不同意這個觀點,并且覺得這個題目限制了考生思維,就寫了一篇《近墨者未必黑》反駁,結果不出意外,他的高考作文得分0分。
“很多人都說我是個怪人,為了寫一篇反對命題人觀點的文章,最終上不大學了。”談起往事,林正碌說自己從不后悔,“因為我去過很多大學體驗生活,卻發(fā)現(xiàn)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都在虛度光陰。那樣的大學,有什么好羨慕的。”
高考落榜后,林正碌去了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找同學蹭課,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活,他還在同學宿舍住宿,參加同學的班級聚會。輾轉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年級半年后,林正碌說“自己已經(jīng)將大學那一套摸得門兒清”,他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沒上過大學并不值得過多遺憾,因為“天之驕子”般大學生活并不適合自己。
“我有一個同學高中畢業(yè)后混得不錯,有天我問他做什么這么有錢,他說,他在畫畫,我就去泉州找他取經(jīng)。”2003年左右,林正碌在泉州一家生產(chǎn)數(shù)字畫的工廠見到了那位“畫畫”的同學,令他沒想到的是,同學常年只畫一幅畫,而且只是簡單地填充顏色。
“工人們都這么有錢,如果當他們的老板豈不是更多?”從此林正碌投入行畫生意,一干就是十年,其間有過四次大起大落,巔峰時期,創(chuàng)造年進出口額1.5億的商界傳奇。
在中國,林正碌是最早涉足行畫生意的商人之一,也是最早把行畫做成文化產(chǎn)業(yè)的商人之一。“我自學研究了文化產(chǎn)業(yè)策劃,把數(shù)字畫進行包裝、統(tǒng)一生產(chǎn)、集中銷售,適合大眾消費水平,也符合大眾的審美。”也是從那時起,林正碌發(fā)現(xiàn),“中國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會審美,不懂藝術。”
9年間學生達到上萬人
林正碌沒有拜師學藝,繪畫知識全靠自學。“很多人都說,我自己的畫還有學生們的畫都不能被稱為藝術畫作,這一點我不在乎的,我在乎的是,他們通過這種藝術行為感動了自己,讓生命更加有意義。”談到畫畫時,林正碌絲毫不回避網(wǎng)上批評他的言論。
他毫不掩飾地指出,畫畫已經(jīng)被拔高成了一種“神秘”且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評論的事物。“藝術的發(fā)展,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欣賞藝術。”所以2008年起,林正碌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繪畫教學活動。9年間,他的學生達到上萬人。
2013年左右,林正碌來到屏南考察,發(fā)現(xiàn)在這些偏僻的大山間珍藏著大批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幾乎沒有思考,第二年林正碌就將畫室辦到了屏南。
“畫畫是一種其他藝術很難代替的藝術行為,它可以教會人們觀察事物、獨立思考、動手創(chuàng)造等能力,也可以豐富人們的內心,讓人們學會審美,懂得人文關懷。”在林正碌的課堂上,他從不允許學生對照一幅名作或者一張照片臨摹,而是給學生實物,讓他們自己觀察。“我認為畫的好不好不應該以像不像為標準;只要是用眼睛、用心去觀察、去理解、去歸納這個世界就是好作品。”
2016年,屏南縣政府為了支持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雙溪安泰藝術城,林正碌在這里有了一個公益教學點,他的很多學生也在這里開了畫室,雙溪古鎮(zhèn)這個只有4000人的偏遠村莊,因林正碌的到來,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
如今,從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學畫或者拜訪林正碌的人絡繹不絕,每天停留在這里的外地人有數(shù)百人。有從事寫作的文字工作者,有從事民歌教學的藏族老師,有從事建筑設計的工程師,他們短居或常住,在這里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
但讓人感慨的是,在不到一百平方米的畫室里,乞丐和企業(yè)家居然可以相鄰而坐,探討畫畫技巧;大字不識的農(nóng)村婦女竟可以畫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鄉(xiāng)村炊煙圖;曾經(jīng)想過輕生的殘疾人,笑語盈盈對未來充滿希望……
來自新加坡的趙先生,本是年薪百萬跨國公司的高管,在網(wǎng)上看到林正碌事跡后,開始想追求自由生活,率領妻子和15歲的女兒,舉家搬到雙溪,在這里一邊學畫一邊享受小鎮(zhèn)的閑適生活。他15歲的女兒也因此休學,在家自學。他們說,雙溪是個更好更活潑更利于身心成長的課堂。
70后的陳先生,本是上海朝九晚五的一名公務員。去年辭去了工作,來到雙溪鎮(zhèn)旁的乾源村,租了一棟木頭老房子,親自動手一點點改造自己理想中的棲身之所。
著名作家兼獨立紀錄片制作人徐星,從八十年代便保持“無業(yè)”狀態(tài),如今偏愛雙溪這里的藝術氛圍和新鮮空氣,在這里開了工作室,打算長住于此。
身高只有1米16的沈明輝,他說,以前他靠乞討和低保生活, “總感覺眼前一片黑暗”,從來不知道活著有多大意義,可去年在林正碌的指導下,學了一周畫后,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前不久,他有兩幅作品被送往法國,參加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浙江臺州的王柳云,原本是一位大字不識的農(nóng)村婦女,一年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從沒摸過畫筆的八十歲老太太在林正碌的幫助下,一周就完成一幅油畫作品后,讓從小就喜歡畫畫的她決定來雙溪試一試。如今,她在雙溪待了7個月,她的作品被很多美術學校專家評價為,“藝術價值太高了。”
學生們總說,林正碌更像一個人生導師或者哲學家,其次才是一個啟發(fā)人畫畫、教人畫畫的藝術教育家。吳阿侖在他的公眾號上這樣寫道:“他強大的人格魅力吸引著我們,幫助他能影響和接觸到的人化解心靈上的毒素。”
記者手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季為民先生說:“文化傳承首先要樹立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林正碌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一定程度上與為民先生的觀點有相似之處。而讓藝術從“廟堂之上”走到“江湖之中”是培養(yǎng)百姓懂得人文關懷、擁有文化自信的重要過程,林正碌和他的學生們所完成的畫作,雖然無法同藝術館或者拍賣行里的名人作品一較高低,但人們在繪畫過程中卻可以找到自身價值,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