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紅旗渠”:茜洋走筆
寧德網(wǎng)(王振秋/文 吳慶堂/圖)清澈的溪流緩緩地沿村而過,一座古樸的石橋橫跨兩岸,成為村人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橋邊一棵古榕虬根匝地,華蓋擎天,小橋、流水、古樹、奇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田園風(fēng)光。
福安溪柄茜洋村,是“閩東延安”——柏柱洋的物資集散地。舊時,街上的茶莊、布莊、魚貨店、裁縫店、食雜店、醫(yī)藥店星羅棋布,街埠繁榮。
茜洋溪,茜洋村村民心中的母親河。它豐富的水資源,發(fā)達的水系,為村民謀生提供了便利。村民利用自制的竹排和木排,借助茜洋溪水的流向和浮力運送貨物。如今,這種古老、簡單的水上交通工具,不時在茜洋溪上穿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
離開村莊,我來到“閩東紅旗渠”茜安水利工程壩址,這座水閘仿天安門造形,閘口上方青石板鏤刻有“北京天安門”五個大字,而三孔水閘猶如一座石拱橋,人們戲稱“金水橋”。佇立橋上,60年前,1萬多名技術(shù)工人和民工,頂熱日、迎寒風(fēng)、戰(zhàn)洪水、鑿巖壁,不講條件,不計報酬,那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場面,仿佛就在眼前浮現(xiàn)。
如今,茜安水利依舊忠實地呵護著下游的萬畝良田,源頭壩址周遭的旖旎風(fēng)光也成了都市人“周邊游”的首選。尤其是攔河壩上游的溪水,水面如鏡,波光粼粼,青山倒映,樹影婆娑,明媚的陽光光影斑駁,從蒼松翠柏的樹隙中照射下來,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畫卷。天然浴場,坡緩沙細(xì),水清浪靜,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空氣、鵝卵石沙灘等大自然無私的饋贈,體驗著大自然賜予茜洋溪無窮的魅力。
石橋邊上的“橋頭寺”。整座寺廟的大殿由一塊天然巨石覆蓋而成,因此又被稱為“奇巖寺”。茜洋溪及茜安水利碧水澄流繞寺門前而過。曾有人賦詩稱誦:奇巖古跡南山前,疊石玲瓏亦洞天;游客夏來頻避暑,行人到此盡停鞭。寺前巨石上刻有“天然奇石”四個大字,寺門對聯(lián)云:山水雄奇開精合,煙雨漂渺護法門。
站在奇巖寺的大殿內(nèi),仰望這座鬼斧神工的廟宇著實讓人嘆為觀止。然而更讓人驚奇的是,佛像旁僅容一人而過的幾節(jié)石階后,居然還隱藏著一個巖洞。洞內(nèi)冬暖夏涼,乃納涼避暑之勝地。“天然景寺展雄壯,巨石蓋成廣殿堂”,便是該寺的真實寫照。
離此不遠(yuǎn)處的山上,還有座寺廟叫“流米寺”。相傳,寺中的一塊大石頭上有個出米口,能源源不斷地流出大米,每天流出大米的量,不論香客多少,都能保證每個人吃飽飯。有一天,貪心的財主趁老和尚外出辦事,召集了幾個家丁,帶上鑿子將出米口鑿大,于是大米就像決堤的洪水往外奔涌,米越流越多,堆滿了整個寺廟。財主一時慌了神,趕緊找來棉被將出米口堵住,而這一堵,從此流米口就再也不出米了。石頭能流出大米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我們姑且不去探究它的真與假,但流米寺卻實實在在吸引了眾多游人,到此與之謀面哩,而類似這樣的古老傳說又豈止一兩樁呢?!
茜洋村,以其千年的歷史表述古老,以其多元的文化彰顯多彩,它被譽為“福建最美鄉(xiāng)村”是名至實歸的!
責(zé)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