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禮俗面面觀:當(dāng)主人面稱贊孩子和牲畜很失禮
見面禮儀
蒙古人無姓氏,稱呼使用全名。他們開朗、豪爽、真誠、好客,即使對陌生人,見面也必致問候。平輩、熟人相見,一般說“你好”,對初次見面的人則說“您好”。親友相遇,常先問牲畜是否平安,再問對方身體。見到長輩、老師,要點頭、鞠躬,再請安。請安時,男人要曲右膝,右臂下垂,女子要曲雙膝。
未經(jīng)允許,不可與老人并排而坐,騎馬或坐車問安者,應(yīng)下馬、下車。日常交往,多行鞠躬禮或握手禮。蒙古人行鞠躬禮,是把雙手高高舉過頭,然后再把右手放在胸前,身體前傾約30度。
貴客來訪,傳統(tǒng)禮儀是敬獻哈達,有的還會同時獻上一碗鮮奶。獻哈達者躬身,雙手將哈達掛到客人脖頸上,或遞到客人手上,有時還吟唱吉祥如意的贊詞??腿藨?yīng)低頭致意或雙手合掌于胸前,再將接過來的哈達掛在自己脖子上,并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蒙古國的哈達由天藍色絲綢做成,不同于我國蒙古族的白色哈達。進入蒙古包,可不脫帽,應(yīng)主人請,可盤腿坐在地毯適當(dāng)位置,若不會盤腿,也可將雙腿伸向門口坐下。主人喜歡拿出自己珍愛的鼻煙壺讓客人嗅聞,女主人招待客人,會獻上奶茶、奶豆腐和奶皮子等食品??腿藨?yīng)愉快品嘗這些食品,飲用奶茶,應(yīng)一飲而盡,忌諱小口品嘗、砸吧滋味。品嘗食品時,應(yīng)表示欣賞、熱情贊美。
肉、奶、茶
蒙古人的食物以牛、羊肉和奶為主,手扒肉、烤全羊、石烤肉等,都是其民族傳統(tǒng)食品。招待客人時,通常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然后客人應(yīng)主人請,才可進食。習(xí)慣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食,不用筷子。他們不喝湯,忌吃魚蝦、海味、肥豬肉,不吃糖醋、太辣和帶汁液的食品;不吃雞、鴨、鵝的內(nèi)臟,也不太愛吃蔬菜。一般不喝水,每天必喝的是奶茶(由茶磚和奶以及食鹽制成)。馬奶酒是他們常喝的飲料,有酒的醇香及奶酸味,度數(shù)不高,一般不致喝醉。
蒙古人待客的傳統(tǒng)方式,是宴飲時唱敬酒歌,有時一人唱,有時合唱,氣氛熱烈。主人通常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賓客接過酒杯,應(yīng)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輕彈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然后再喝??腿送谱?,不想喝酒,會被認為不愿以誠相待、對主人不恭。若真的不會喝,也可將酒杯輕碰嘴唇示意。
蒙古袍
如今,在烏蘭巴托等城市,穿新潮時裝者不乏其人,西裝革履或牛仔服、夾克衫等都很常見,而最具特色的,還是蒙古傳統(tǒng)服飾——蒙古袍。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因而有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lǐng)、右衽,下擺多不開衩,邊沿、袖口、領(lǐng)口多飾以綢緞花邊,做工精巧、美觀大方。
冬天的袍子一般用毛皮制作,配圓頂雁尾帽和護耳套,腳上穿長筒厚底皮靴。夏天穿單袍,春秋穿稍厚一些的夾袍,顏色淺淡。男裝多為藍、棕色,而女裝則用紅、粉、綠、天藍色。婦女穿的袍子,繡花、紋飾更為豐富。節(jié)日里,蒙古袍愈加鮮艷奪目,特別是婦女們更加講究,有的甚至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
禮俗禁忌
忌諱騎馬快跑到氈房門前,不僅會驚動人畜,也意味著有壞消息傳來。馬鞭、棍杖應(yīng)立在氈房門口,不可帶入主人的氈房。蒙古人把鍋灶、火盆和篝火堆等,當(dāng)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過節(jié)、遷居或舉辦婚禮,都要進行祭拜。
敖包是蒙古人的保護神,行人路過敖包,要下馬獻上錢財,供上酒肉,或剪下馬鬃、馬尾綴系在上面。蒙古人喜愛紅、黃、白、綠、藍色,認為這些顏色是幸福美滿的象征;認為黑色象征罪惡、不幸、背叛、妒忌、貧窮。當(dāng)著主人的面,稱贊孩子和牲畜,是失禮行為,也不可用手或其他東西指著清點人數(shù)。主人遞過來的東西,特別是食品,客人不可用右手,應(yīng)該用雙手或左手接受。用煙袋或手指,點別人的頭部,是極不禮貌的舉止。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責(zé)任編輯:葉著
(原標(biāo)題:蒙古禮俗面面觀:當(dāng)主人面稱贊孩子和牲畜很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