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引用《管子·乘馬》中的這句古語,告誡人們要用深謀遠慮的眼光、真抓實干的精神和自我警醒的憂患意識來干事創(chuàng)業(y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動不居的特性正是謀事要“生于慮”的深刻背景。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古老的諺語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告誡人們不要盯著眼前的事物,而忘卻了遠景期待。孔子一再警醒世人,“慮之不遠,其憂即至。”荀子說得也很通俗,“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雖然今天的時空環(huán)境同先賢們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但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并無二致。在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要想掌握推動事物發(fā)展的主動權(quán),就必須未雨綢繆。對于改革開放來講,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其間難免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遭遇諸多意外情況。特別是當前我們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在這種關(guān)鍵時刻,更應有超強的遠見意識,能對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洞若觀火,而不能“臨時抱佛腳”,更不能寅吃卯糧。唯有懷以深謀遠慮的洞察,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事萬物中站穩(wěn)腳跟、求得先機。
事情不僅在于善謀,更要“成于務”,注重實干。無數(shù)事實清晰地證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馬克思也有句名言:“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lǐng)。”反對空談闊論,崇尚真抓實干,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奧秘所在。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面對一些爭論,鄧小平同志就以“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的通俗說法告誡人們不要爭論,而要實干。他一再強調(diào),“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體會到,“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正是憑著實干精神,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也讓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要把美好的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就不能馳于空想、騖于虛聲,而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抓好落實,扭住關(guān)鍵、精準發(fā)力,敢于啃硬骨頭,抓出成效。正所謂,“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偉大的夢想不是等得來的、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改革發(fā)展的任務越艱巨、前景越廣闊,就越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注重深謀遠慮和崇尚實干的人,往往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能深刻地體會到事情之所以失敗大多“失于傲”。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實踐中,始終把“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感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警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訓等道理銘記在心。20世紀70年代,我們之所以奮力推進改革開放,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強烈憂患意識在警醒著人們要奮起直追、善作善成。實踐證明,正是憑著這種不驕不躁、憂患自省的精神,才讓改革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wěn),不斷向縱深推進。歷史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向前不斷推進。當前,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zhàn)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這個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tǒng)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總之,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考驗,唯有增強憂患意識,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才能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勇立潮頭。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當前,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但是,我們也面臨復雜的改革發(fā)展環(huán)境:改革深水區(qū),盤根錯節(jié)的困難要破題;發(fā)展攻堅期,紛繁復雜的工作要推進。正因此,我們既要高瞻遠矚,做好頂層設(shè)計,也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還要不驕不躁,永葆憂患意識。憑著對“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的篤定,必定能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創(chuàng)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作者:陳朋,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