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爭搶資金應對年中考核
短期內銀行資金成本高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望繼續(xù)上升。但是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行業(yè)監(jiān)管加強,資金池、期限錯配、高杠桿行為將被制止,非標資產投資也將得到限制,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因此下行
近日,多家銀行拉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開啟理財客戶“搶奪賽”。普益標準最近的周報數(shù)據(jù)顯示,保本類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突破3.9%,而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突破4.7%,同比上漲幅度較為明顯。為何收益攀升?未來走勢如何?投資者又該注意什么?
受政策偏緊等因素影響
自2016年12月份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xù)上升,4月份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4.18%,連續(xù)5個月上漲。在不少業(yè)內人士看來,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xù)攀升主要是受金融去杠桿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兩方面因素影響。“近期理財產品收益逐步上行與央行貨幣政策從寬松轉向中性偏緊有較大關系。”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美元加息后,外匯占款下降壓力增大,央行不得不收緊流動性控制資本外流。
與此同時,挖財研究員王藝紅表示,“進入6月份,年內第二次MPA考核臨近,各銀行只有犧牲利潤來爭搶資金,以保證流動性不出問題”。
記者了解到,MPA從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表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和信貸政策執(zhí)行7個方面、14個相關指標多維度評估考核金融機構。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前三個方面的關注度較高。具體來看,在資本和杠桿情況中,資本充足率分數(shù)最高、重要性突出,且資本和杠桿情況有“一票否決”效力,若資本充足率不符合要求,將直接導致金融機構MPA考核不合格;在資產負債情況中,廣義信貸和同業(yè)負債兩個指標與同業(yè)業(yè)務密切相關;在流動性方面,流動性覆蓋率(LCR)接受央行和銀監(jiān)會雙重考核,是銀行流動性風險監(jiān)管的重要指標。
王藝紅進一步表示,對于流動性偏緊問題,央行在5月25日表示,已關注到市場對半年末資金面存在擔憂情緒,考慮到6月份影響流動性的因素較多,擬在6月上旬開展MLF操作,并擇機啟動28天逆回購操作,搭配好跨季資金供給,保持流動性基本穩(wěn)定,以穩(wěn)定市場預期。“在央行政策保持中性偏緊的情況下,6月份難免面臨節(jié)點性緊張,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短期內會處于小幅上行區(qū)間,走勢不會出現(xiàn)大幅調整。”
不具備長期上升條件
有觀點認為,從長遠來看,銀行理財收益率將難以維持較高收益。融360分析師劉銀平認為,近期中國銀行間同業(yè)資金成本持續(xù)上漲,5月22日一年期SHIBOR首次超過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短期內銀行資金成本仍然高企,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望繼續(xù)上升。但是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行業(yè)監(jiān)管加強,資金池、期限錯配、高杠桿行為將被制止,非標資產投資也將受到限制,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因此下行。
在魏驥遙看來,下半年理財收益走勢還是與央行的態(tài)度有較大關系。“由于預計今年美元可能還會有兩次加息,因此下半年貨幣政策寬松的可能性不大,整體理財收益較難出現(xiàn)大幅向下的可能。不過,在部分時間節(jié)點過后,銀行理財收益可能小幅回調,如7月份等時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端午假期前后出現(xiàn)了一些節(jié)假日專屬理財產品,而此類產品的收益率均相對較高。對此,業(yè)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上漲,投資者對其的關注增強,因此各類專屬產品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這并不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常態(tài)。而且,相對日常產品,此類專屬理財產品盡管收益較高,但期限通常較短。
需警惕高收益“陷阱”
盡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節(jié)節(jié)高升,但是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還需多留一些心眼,提防一些風險。王藝紅說,銀行理財產品如果簡單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保本類和非保本類。保本類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風險是由銀行承擔,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則由客戶承擔。“有些理財產品雖然看上去收益高,但是并不保本。投資者在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時,尤其要注意這點,不要一看到高收益就被蒙蔽了雙眼,銀行中大多數(shù)理財產品幾乎都承諾的是預期收益,最終的收益卻不得而知。”
另外,投資者還需分辨產品來源。專家提醒,銀行在售理財產品通常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銀行自行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于銀行具備更高的風險防控能力,投資方向多為銀行間拆借、票據(jù)業(yè)務等,相對而言更具有保障性,此類產品的風險較??;第二種是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這類產品收益波動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較大的情況下,風險較高。第三種是代理產品,這也是投資人最應該注意和提防的。
“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不全是銀行自己發(fā)行的,銀行也會幫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等賣產品。所以,有些銀行員工會鋌而走險,私自與第三方理財公司達成協(xié)議,以產品高收益為誘餌,私自銷售非銀行自主發(fā)行的理財產品、非銀行授權和簽訂代銷協(xié)議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這在業(yè)內稱為‘飛單’。”王藝紅說,與正規(guī)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飛單”產品最大的特點是,承諾收益率基本上是銀行正規(guī)發(fā)行、代銷理財產品收益的2倍至3倍。但是,由于出售“飛單”產品一般是理財經理個人行為,銀行一般不承擔相關責任,一旦出現(xiàn)無法兌付的情況,投資者維權可謂難上加難。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