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李典義:夜游石馬兜
我對穆陽并不陌生,因為母親的娘家就在這個古鎮(zhèn)邊上。兒時的我曾多次走過穆陽大橋,記憶里這是一條很長很長的石拱橋,橫跨溪面,雄偉壯觀。但我卻不知道就在這座橋邊,有一條俗稱“石馬兜”的小巷,從古老的碼頭一直延伸到街上。
一個夜晚,我與朋友驅(qū)車前往穆陽品嘗特色小吃,再一次閑步穆陽大橋,領略穆陽溪畔流光溢彩的美妙夜景,不經(jīng)意間就走進了“石馬兜”。
夜晚的石馬兜,兩排大紅燈籠高高掛,微弱的燈光顯得特別祥和溫馨。行走在縱橫交錯的巷弄間,祠堂、長弄、旗桿石,照壁、門匾、大廳堂,隨處可見古建筑歲月的痕跡,古韻古風撲面而來。斑駁的墻面,裸露的青磚,與新加入的時尚元素、打卡裝置、原創(chuàng)店鋪,讓這條百年老街擁有了復古與潮流。如“木緣工藝”“有一家米酒坊”“云裳閣”“打鐵鋪”“理發(fā)店”“裁衣鋪”“中藥鋪”,以及“民俗館”“聽月樓”等業(yè)態(tài)的植入,使得石馬兜充滿生機,吸引了不少追求時尚的年輕人聚集于此,享受喧囂下難得的“慢時光”。
石馬兜是閩東繆氏的主要聚居地,如今被稱為“雨巷”(皆春街與南薰街),它的周圍建立了五門——東旭、西成、南薰、北山、皆春,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嘉靖壬子年,繆一鳳在此上馬赴考,高中舉人。后來,他開采梨坪銀礦,數(shù)千銀客聚集,牛嶺古道上,販夫走卒,絡繹不絕,來往于石馬兜與梨坪之間。
歷史悠久的石馬兜,從穆陽溪碼頭由南向北穿過前街、石馬兜,徑至印坪街,長約300米,寬不足4米。過去,由于水路發(fā)達,穆陽是周寧、政和等閩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連接碼頭的石馬兜成為當時穆陽古鎮(zhèn)最繁華的傳統(tǒng)特色商貿(mào)街巷之一。沿街商鋪林立,商賈云集,熱鬧一時。
在東旭街85號及其周邊悠深的高墻內(nèi),有個始建于清代繁盛時期的“五家眾”古民居群,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石馬兜規(guī)模最大、氣派非凡的高門深院。五家眾祖上繆廷灼中年棄學從商,往來江浙,積累了巨資,第二代力爭上游,第三代五個兄弟,個個英才絕倫。他們功成名就后,并排建造五座大院,每座大院又分前后兩個大廳堂,用青磚砌起的空心墻老舊大門,斑駁的黃土高墻挺拔堅實牢固。宅中高大木柱,支撐起龐大的屋架,十分壯觀。
“五家眾”兄弟中老大的一座大院,曾經(jīng)被改建成繡花廠,為地方賺取外匯,后來被拆并改建為旺達市場。所幸另外四座大院得以完整保存,門上雕有灰塑“紫建連標”“燕譽貽休”“春風次第”等匾額。廳堂的窗欞上,是端莊的喜字和喜鵲登枝的木雕。幾桌上,精雕細刻著婦女烹茶男子耕讀等充滿溫馨的生活場景。宅檐下,支撐的木刻斗拱翹角花蕾,廂房上魚鱗般的黛瓦,更使古宅顯得古色古香。
在古民居群中,每一條小巷,都有一個故事。這不,在一處小巷口,就看到一方石碑,上刻“明大學士劉泂山故宅”。南風吹拂,南來北往的官員與商旅,穿行于雨巷,駐足于石馬兜,在明朝后期短暫的美好時光中流連片刻。富庶的穆陽,吸引著四方的移民,其中最著名的移民是劉中藻,他的父親從蘇陽來到穆陽謀生,便定居于石馬兜紅門里。
當時在紅門里出了位才女,其父繆應祝不想輕易將自己的掌上明珠許配給人家。但是當他第一眼見到黃頭發(fā)的劉中藻時,眼前一亮:“真乃吾婿也?!蹦且荒?,劉中藻才15歲,現(xiàn)在很多男孩在這個年齡,還在燒烤攤前眼巴巴地看著烤肉串流口水。這時的劉中藻卻早已顯露頭角??娎舷壬哿O好,知道此人今后定有作為,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在劉中藻《泂山九潭志》里,就有提及這位才女。
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在不同時光的這塊土地上,歷史戲劇般地演繹了一個個傳奇故事。作為繆氏早期的聚居地,石馬兜的成長與輝煌,記錄于古巷的每個角落。在每座無言矗立的高墻下,在每座幽深曲折的院落中,在每個光滑锃亮的鵝卵石下,無不隱藏著歷史的厚重與無奈。
漫步在石板鋪就的石馬兜古街上,聽著現(xiàn)代人高跟鞋敲擊石板的聲音,好像穿越在遙遠的過去。走進窄小曲折的堂弄,坐在聽月樓里品一壺茗茶,像是在與古人對話,令人感慨,頓生斯文。
來源:閩東日報
文字:李典義
編輯:何冰如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何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