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李偉:臺北故宮博物院《霍童仙界圖》初考
201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慶祝建院90周年,推出了“典范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書畫展。
“典范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書畫展,圖片轉(zhuǎn)自iDaily Media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qū))人,是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留下了《溪山行旅圖》等傳世名作。此次展出的45件畫作里,不僅有世所公認(rèn)的范寬真跡,也有傳派的后世畫作,其中有一幅尺幅不大的作品,描繪的竟是閩東的一片洞天福地,名為《霍童仙界圖》。
范寬像(作者:王一飛)
《霍童仙界圖》,絹本設(shè)色,高62.8厘米,寬42.7 厘米,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天下名山圖》圖冊?!短煜旅綀D》共有“元、亨、利、貞”四冊,其中“貞”冊收25幅書畫,《霍童仙界圖》位列第20幅。
霍童仙界圖(圖片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
所謂仙界,即有神仙居住的地方?;敉蛳鄠黝l得神仙眷顧,可稱當(dāng)之無愧的“仙界”。關(guān)于霍童的“仙跡”,畫右的題跋這樣寫道:“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記》謂之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馬承禎于此修煉,后駕鶴飛升,遂名鶴林”,雖寥寥數(shù)語,卻所涉甚廣。首先,《洞天記》即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所撰《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在該書中,霍童又被稱為霍林洞天,位列三十六洞天之首。其次,還提及兩個傳說:一是據(jù)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霍童是“周時霍桐真人棲真之地”,并因此得名(唐時敕改為霍童);二是據(jù)南宋《淳熙三山志》記載,唐代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647-735)曾在霍童修煉,“后駕鶴升天,道士王玄甫等以聞,遂賜額號鶴林”。但“鶴林”是否得名于此,其實可待商榷。因為據(jù)《淳熙三山志》記載,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霍童山下即建成鶴林宮,這與“鶴林”得名于司馬承禎的說法不免矛盾。據(jù)明代《閩書》《福寧州志》等文獻(xiàn)記載,“鶴林”實與南朝蕭梁時道士褚伯玉有關(guān)。相傳褚伯玉曾棲隱于霍童,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駕鶴登天,賜號鶴林。
鶴林宮今貌(網(wǎng)然攝影)
言歸本畫,畫的正中可見高山峻嶺,云霧繚繞,蒼松挺立。山峰之間,飛瀑傾瀉,宛如白練,寺廟樓閣,美輪美奐;近景為溪流,水榭亭臺,古樸自然,一座水車,顯露機巧。最近處的木橋上,兩位行人仙風(fēng)道骨。遠(yuǎn)景為渺渺群山。全畫著意渲染世外之境,以此突出“仙界”。
霍童仙界圖
細(xì)看本畫,在左下方的樹隙間,不難發(fā)現(xiàn)“華原范寬”的款署。“華原范寬”是范寬所用款署,北宋書畫家米芾在《畫史》中自述曾見過一幅范寬畫作,“于瀑水邊題‘華原范寬’,乃是少年所作”。畫的題跋下有“臣攸”和“翰林學(xué)士”兩方印,顯示題跋者為北宋末年宰相蔡京的長子蔡攸。畫的上方還寫有“霍童仙界”的畫名,“天下一人”的押書署款則直指宋徽宗。
難道此畫真為北宋范寬所作,且得到宋徽宗題名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此次展覽中將其劃歸傳派之作,其實已給出了答案——這是一幅假托范寬之名的畫作。
首先,從畫法而言。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繼承荊浩“善寫云中山頂,四面峻厚”的特色,在構(gòu)圖上主山往往高聳出云,并以人物之渺小反襯。同時,為表山形之峻厚,范寬采用了其標(biāo)志性的技法:以重墨勾勒山體輪廓,山頂攢簇密林,又用短簇如雨點的“雨點皴”模擬土石質(zhì)感。本畫僅在“主山高聳出云”上略承其意,在其余方面均無體現(xiàn)。
范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從風(fēng)格而言。范寬的山水畫獨具一格,正如當(dāng)代學(xué)者陳傳席先生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所言:“范寬的山水畫突出特征是雄強渾厚、峻重老蒼、深沉健壯……總而觀之,他的畫具有顯著的重量感,線如鐵條,皴如鐵釘,山如鐵鑄,樹如鐵澆。范寬的所有畫跡皆可印證”。本畫在風(fēng)格上偏于秀美瑰麗,與范寬之雄強渾厚迥然不同。
范寬《溪山行旅圖》局部
再次,從題名而言。所謂宋徽宗題寫的“霍童仙界”僅在筆畫纖細(xì)上與瘦金體有共通處,在結(jié)體等方面差別甚大,顯非真跡。
宋徽宗趙佶《秾芳詩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后,從畫冊整體看。本畫與《天下名山圖》中若干畫作畫風(fēng)相近,且也有所謂宋徽宗題名,字體一致,例如元冊中署名荀勖的《云臺丹閣圖》、署名嵇康的《蘇門聞嘯圖》。這間接證明了畫者另有他人。
《天下名山圖》元冊中署名荀勖的《云臺丹閣圖》局部
綜上所述,此畫并非北宋范寬所作,也并未得到宋徽宗題名。那么它究竟由何人作于何時呢?
書畫的收傳印記通??商峁┰S多信息。該畫上的印記多達(dá)二十余方,如宋徽宗的“宣和御覽”、“宣和”,南宋的“緝熙殿寶”、“瑞文圖書”,元代的“北燕張氏家藏”,明代的“晉府圖書”“晉府書畫之印”,清代的“煙客鑑藏”、“太原王遜之氏收藏圖書”等印,自宋至清,無一不有。但經(jīng)與一些館藏名作的印記對比,這幾方印恐皆不真,難以作為該畫創(chuàng)作及流傳過程的證明。
《霍童仙界圖》中部分收傳印記
由于畫的作者難以考據(jù),則仍應(yīng)從其風(fēng)格來斷代。元代及之前的山水畫均具有明顯的時代風(fēng)格:北宋山水畫雄渾壯闊、南宋山水畫水墨剛勁、元代山水畫抒情寫意。自明代以后,方才畫派林立,畫風(fēng)多樣。因該畫在風(fēng)格上與宋元山水畫差別較大,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推斷其為明代以后的作品,這一說法是令人信服的。
《霍童仙界圖》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的題跋和名字也暗藏端倪。本畫題跋與明代官修地理總志《明一統(tǒng)志》有關(guān)霍童的記述如出一轍?!睹饕唤y(tǒng)志》載:“霍童山,在寧德縣北七十里,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記》謂‘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馬承禎于此修煉,后駕鶴飛升,遂名鶴林”。這段記載和本畫的題跋相比,幾乎不易一字。另外,明清時期有兩本木版畫集——《名山圖》《天下名山圖》,與本畫所屬的《天下名山圖》圖冊不僅名字相近,且也收錄了霍童山在內(nèi)的諸多名山,可見繪制天下名山圖乃是明清時期較流行的題材,這或可作為一個參考。
木刻本《名山圖》之霍童山圖(約明代,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木刻本《天下名山圖》之霍童山圖(約清代,丹麥國家圖書館藏)
盡管這幅畫并非范寬所作,但可貴的是,它使我們了解到霍童在歷史上早已名揚海內(nèi),引得畫家心馳神往,并留下一個丹青仙界。千載之下,當(dāng)我們展開這樣一幅畫作,站立在霍童山水間,畫者何人?作于何時?似乎已不那么重要。
——收錄于蕉城區(qū)政協(xié)編纂的寧徳文史資料第二十五輯《霍童溪流域》
來源:老福寧(文|李偉)
編輯:陳娥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