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葉玉琳:《聞小涇詩選》序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聞小涇就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后來,他經歷了鄉(xiāng)鎮(zhèn)、報社、機關等多崗位鍛煉,經常忙于事務和公文,90年代開始至21世紀初,擱筆10多年,但詩意一直不曾離開他。這方面的評價,著名詩人蔡其矯老師1991年3月在他的第一本詩集《空網蟬》出版時所寫的序言中說得很清楚的:
閩東在八十年代興起詩歌運動,這個運動產生了一批很有才華的青年詩人,聞小涇是其中一個。而最難得的是他十幾年來一直堅持業(yè)余創(chuàng)作,從不間斷。
我最初認識聞小涇時,他正在某鎮(zhèn)黨委任職。他抄了幾首新作讓我看。我當時感到新鮮:做地方實際工作的他,竟寫出具有現代風格的詩,除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是不可能在中國產生這種新事物。
現在他辭去黨務工作,來做地方報刊的記者,是應該總結以前的寫作,為新的升華做準備:回顧以往,展望未來。
這個小集,收的全是短詩。用的是口頭語言,不在狀物,不重情節(jié),但在每首詩的背后,都有一個小小故事。也許寫的都是人生經歷的片段,不事夸張,讀來真切,意象清新,以樸素簡潔動人。
運用暗示,隱喻,象征,把內心活動表現出來,避免浪漫主義的直鋪手法,使詩意含蓄,耐讀。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霧罩全體,連一點山頭都不露。
主張濃縮,張力,跳躍,語言節(jié)制到一點都不浪費,是現代詩的一大進步。這就要在句式,布局,結構等方面用心剪裁,而不能過于隨意而流于散漫無章。
新鮮,是從思想理念到語言形式的自然流露,不能本末倒置,以怪僻惑人。
聞小涇的詩,在以上這些原則,都比較接近中和,正如他的為人那樣,心地坦蕩,忠厚誠摯,思想萬千,而又務求實際。
如果展露未來,也許閩東的自然和人的氣質,能在他詩中進一步擴大,注重地域和時代的特點,使詩心具有更魅人的音響和色彩,則聞小涇的詩,將會獲得更多的反響,這是讀者的希望。
時間真快,一晃30多年過去了?,F在他已退休,但創(chuàng)作卻不曾“退休”,反而是文思泉涌,又是詩歌,又是小說、散文。前不久,他告訴我說,想出本詩集,總結以前創(chuàng)作成果,為新的升華做準備,以便回顧以往,展望未來,并邀請我為他作序。我沒有為他人作序的習慣,曾經謝絕過多位文友的美意,但對于聞小涇,我只能勉為其難。
通讀聞小涇的詩集,我有一個印象,就是他剛出道時,詩歌就已很成熟,如他1988年發(fā)表于《福建日報》“武夷山下”文學副刊的詩歌《鄉(xiāng)村舞會》,把新舊時代交替時的城市風氣對鄉(xiāng)村的影響,通過舞會形式表現出來,最后說:“小小的農家廳/豈止是小小的山村/小小的大世界/所有的鄉(xiāng)村的活力也在這里/舞起來了”,以小見大,說明改革開放的活力,對鄉(xiāng)村的影響之巨大。
1990年,聞小涇發(fā)表在《福建日報》“武夷山下”文學副刊的兩首詩《六十九年歲月》(外一首),我更喜歡其中的一首《七月風景線》,他把七月擬人化:“芭蕉葉覆蓋的七月/在雨聲中漸漸肥大了/飄溢的芳馨/在樹林和村舍之間回蕩”“雨中的芭蕉漸漸肥大了/仿佛伸手可觸”。全詩使用隱喻和擬人化手法,使思想得到完美表現,作品顯得更加吸引人。
聞小涇兩次入選《中國詩歌網》“每日好詩”,須知這是從50多萬注冊會員中遴選出來的,十分不易。兩首詩分別是《農民工的妞兒》和《小鳥們也分割著天空》。《農民工的妞兒》,我覺得在口語和敘事化方面用力較大:
她縮在墻的一角,面前是一方瓷片
她在認真地做著作業(yè)
清秀的臉龐,有著城里人的味道
做了一會兒,她就停下來
凝神注視著父母——他們在墻的另一角
努力地抹著水泥……
農民工的辛苦,農民工小孩的念書的不易,農民工對小孩寄予的滿懷希望,躍然紙上。當然,農民工現象,是城鎮(zhèn)化過程中伴隨出現的一種現象,需要時間加以整改和消化。詩歌只做呈現和敘述,不加一句議論和抒情,更能引發(fā)人們做深度的思考。
另一首詩是《小鳥們也分割著天空》。整首詩以對比的寫法,體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在這里,鷹的形象是彪悍的、恐怖的,這使我們想到社會上的某些不公平的現象。
聞小涇詩集中,好詩比比皆是。如《老人和晚年》寫出了老人在晚年時對一生的回顧,很切合老人的心境;《太姥山》寫出了禪味;《想做一回村長》寫出了農村基層村級干部的況味。我覺得,這些富有時代感的詩歌,不僅是聞小涇詩歌中的精品,也是“閩東詩群”詩人詩歌中的力作。
通讀聞小涇近年來的詩歌,我覺得,他在口語化及敘事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口語化不能丟掉詩歌創(chuàng)作的嚴肅性。詩歌的隱喻、象征、通感等諸多修辭手法,以及新鮮奇異的詩句,還得多在詩歌中得以應用和呈現,這樣,詩歌可能更臻于完美。這是我所期望的。
來源:閩東日報 葉玉琳
編輯:淑琴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