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鄭飛雪:水邊空亭
亭,在象形字中呈現(xiàn)出無邊風(fēng)情。上有頂棚,下有座基,觀者站得高,看得遠(yuǎn)。人在亭里休息,停也。山腰、道旁、水岸、園林的亭子,是供人歇腳的建筑,單間,四周無墻,視野開闊,透風(fēng)、遮陽、避雨,心情因雅致的風(fēng)景閑適下來。
古代山水畫中,孤立的亭臺屢見不鮮。文人用水墨把亭子安置在山水間,成為畫眼。觀者在卷軸前尋山覓水,曲徑通幽處,一座孤亭驀然映入眼簾。亭內(nèi)的人在對弈,或撫琴,或聽瀑,或靜讀;亭外流泉淙淙,崖懸、石怪、樹蕭疏,高士隱逸的情懷在山水之間。文人畫史上,把古亭畫得最孤獨,最幽靜,最纖塵不染,最不具人間煙火氣的,應(yīng)該是元末畫家倪瓚。
倪瓚,號云林。倪云林終其一生,山水畫只呈現(xiàn)一種建筑,單亭。
他早年畫的亭子,并沒有鮮明的個人特征。亭子寫實,矮,墻有窗,看起來像草屋,依稀掩映在林間。看不出窗扇開著還是閉著,只能猜測:屋內(nèi)有人,或空無一人。中年時期,倪云林的亭子無墻無窗,四面敞開,亭內(nèi)空無一人。此時的亭子大,有基座,有護(hù)欄,不同于晚年的亭子。五十多歲后,倪云林的亭子撇掉基座、臺階、護(hù)欄、只剩下頂棚和四根柱子。亭子空、瘦、孤、小,立在水邊,與長天、遠(yuǎn)山、江水、樹影,共成秋色。它不像人工的建筑,像從天地間長出來的,空空蕩蕩,空無人跡,與山川樹石,融成宇宙生命。晚年的空亭,最具倪云林經(jīng)典的孤亭特征,成為云林山水畫獨特的標(biāo)識。
縱觀他晚年作品《江亭山色圖》《容膝齋圖》《江岸望山圖》《清溪亭子圖》等,空亭皆坐落在相似的圖景里。倪云林的山水布局很程式化,一江兩岸,呈三段式分布。近景岸汀平巒,枯樹幾棵,樹下空亭;遠(yuǎn)山隔水,一片煙蒙,獨對穹空;中段空景,一灣瘦水,無波無瀾。平遠(yuǎn)的三段式構(gòu)圖,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易經(jīng)中的“天地人”三才,對立又統(tǒng)一。空闊的江水綿延擴(kuò)展,江岸和亭子,應(yīng)該是人跡活動的地帶。但,江面不泊一舟一楫,不立一竿一釣;岸邊不停一車一馬,樹上不著一蟲一鳥。所有動之物,在云林畫面紛紛怯場。云林畫畫,不主張記敘性表達(dá)。人的主體從畫中消失,跟主體相關(guān)的活動講述,也從畫中消失。云林的畫里沒有人蹤,看不見鳥影,捕不到蟲痕。山水空闊,呈現(xiàn)天地一片寂寂。鳥未來,或已飛遠(yuǎn);花未開,或已凋零;云未游,或已飄遠(yuǎn);水流,或不流,無波無痕。云散,風(fēng)休住,任去來。世界處于不沾不滯、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
無拘束,不沾滯,應(yīng)該是倪云林面對世界的態(tài)度。他筆似刀斫,筆意含霜,將多余的燥氣驅(qū)除,縱橫的欲望砍斫,旁枝殘節(jié)修剪得干干凈凈,世界疏朗,清氣流蕩。《云林畫譜》談畫藤:“樹上藤蘿,不必寫藤,只用重點,即似有藤,寫藤便有俗工氣也。如樹梢垂蘿,余里有梓樹,至秋冬葉落后,惟存余莢不垂,余喜之,故寫梓樹,每以筆下直數(shù)條,似蘿倒掛耳?!痹屏挚章涞墓P法,讓藤蘿從天垂到地,斬斷千萬縷的牽掛。他一輩子拒絕俗工氣,筆墨簡凈,打開的江山神清氣朗,呈現(xiàn)出高潔的精神氣象。
云林的亭子依傍水邊,好像時時準(zhǔn)備著清水洗洗,再洗洗。那山、那石、那樹,如洗過一般潔凈,不染俗的塵垢,正如他潔癖的性情。倪云林家資富裕,淡名利,性孤高,強(qiáng)學(xué)好修,二十多歲之前,只過讀書操琴的生活。他被盛傳的故事,都與潔癖有關(guān),令人匪夷所思。徐友人前來拜訪,在門外“咳”一聲,吐口痰。云林聽見痰聲,讓書童到處找,書童找不到。云林又親自找,在桐樹的樹桿邊找到。云林使喚傭人提水、端盆、拿拂塵,清洗梧桐樹。這軼事,記載在明代《云林遺事》里,畫家崔子忠畫成一幅《云林洗桐圖》。圖中,青桐樹高大茂盛,洗桐工手持拂塵,作攀樹狀;稍遠(yuǎn)些,侍女手持花束,云林站在侍女旁,聞沐花香。洗桐,寓文人潔身自好的品性。云林潔癖,出了名。
倪云林家有藏書樓——清秘閣。閣前置古石,栽青桐,“每遇墜葉,輒令童子以針綴杖頭刺出之,不使點壞”。這樣清潔、惜物,可以揣想清秘閣多么清雅明凈。清秘閣里藏書無數(shù),收藏著古玩和名家字畫,只許他一個人進(jìn)出。清秘閣散發(fā)的神秘氣息,勝于藏書魅力。夷人費盡周折想靠近清秘閣,都被他不近情理地拒絕。偏偏,神醫(yī)葛乾孫走進(jìn)了清秘閣。云林請葛乾孫為母親治病,葛醫(yī)提出條件:看看清秘閣。云林不情愿,也得同意。葛醫(yī)醫(yī)術(shù)精湛,通陰陽、歷法、星相,練過武,一路風(fēng)塵仆仆,沒那么多講究。他進(jìn)入清秘閣時,定然沒有沐浴、更衣、焚香、拂袖、脫鞋。他東翻翻、西看看,還清咳幾聲,隨地吐痰。葛醫(yī)離身后,清秘閣就此鎖住,云林再也不登閣。
潔成癖的人,性格有瑕疵:率真、耿直、不迂回。云林因潔守志,得罪過權(quán)貴。張士信曾托人送禮向倪云林索畫。倪云林裂其帛、卻其幣,堅決拒絕。次日,張士信游玩太湖,湖上飄來一陣異香,他尋著香氣,逮住了倪云林,鞭打他幾十鞭以報復(fù)。云林遭受毒打時,始終一聲不吭。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應(yīng)答?他說:開口便俗。
好一個清高絕俗的人!他畫中的山水,縈繞著心中的清氣,磊落明朗、清秀雋逸,如他脫俗的品性。他畫山,獨創(chuàng)折帶皴,勾出山的輪廓,再干筆皴擦,虛化處理,看起來遠(yuǎn)山隱隱,又有凜然之氣;他畫樹,枯筆寫桿,碎葉疏疏,沒有盤曲錯節(jié),卻有挺秀之姿;他畫亭,絕不渾圓,四角方方正正;他畫水,空的,水闊明凈,不粘一物,一覽無余。倪云林的風(fēng)景,閑逸、幽靜、自由,沒有附和,沒有阻滯,沒有牽依,卻有內(nèi)在的風(fēng)骨,也是雅士超脫的傲骨。倪云林的畫風(fēng),對明清文人山水畫產(chǎn)生影響,一度時間,江南收藏家把有沒有收藏云林的畫,來評判對方品位的高下。
云林的山水,流動著氣韻,也流動著音樂?;\罩在畫面的音樂,是一縷淡淡的憂傷,畫家的筆墨從心靈深處彌散開來。三十歲左右,倪云林的哥哥去世,家道中落,他不再是那位拈花洗桐、閑逸操琴的浪漫少年,他不擅理財,多少要學(xué)會營生,打理生活。年近五十,經(jīng)歷改朝換代、兵荒馬亂的家園變故,他變賣田產(chǎn),躲避戰(zhàn)禍,攜家眷避難于太湖,開始流離顛沛的生活。六十歲后,妻逝去,長子早逝,倪云林放棄家產(chǎn),遠(yuǎn)游漂泊。朝代更迭、家園失去、親人離去,生活讓他飽嘗艱辛,禪宗讓他得以解脫。他保持不悲不喜、不嗔不怒的平常心。他畫山水間的亭子越來越小,越來越孤,越來越空??湛杖缫?,四通八達(dá),通向曠野,通向自然。
倪云林的亭子在畫中有什么寓意?生命是一場旅行,人生如寄,亭子是用來歇腳的處所,是宇宙中的人身居所。倪云林在《蘧廬詩并序》中寫:人世等過客,天地一蘧廬。蘧廬,是古代驛站的旅館。莊子認(rèn)為:人居住“仁義的遽廬”會陷入困境,住自然的蘧廬會優(yōu)游自在。倪云林的蘧廬,由年輕時的草屋,變成了孤亭,獨立江邊,無憑無依。
那亭,與遠(yuǎn)山隔水相望,似等誰,又似送走了誰。那人來,或沒來,風(fēng)情總在。目光望穿秋水,望斷天涯?;奶焓挊洌莸?、清遠(yuǎn),似有鳥鳴花香,不見鳥鳴花香。
倪云林的畫風(fēng),明清文人爭相效仿,明四大家中,沈周、文征明仿之作最多,極具功力。石濤《論畫》這樣評:倪高士畫如浪沙溪石,隨轉(zhuǎn)隨立,出乎自然,而一段空靈清潤之氣,冷冷逼人,后世徒摹其枯索寒險處,此畫所以無遠(yuǎn)神也。
是的,倪云林的風(fēng)神、品逸,無人可仿。世間只有一個倪云林。
六百多年前,他來過,又走了。生命,淡若痕。
來源:閩東日報
文字:鄭飛雪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zé)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