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藍(lán)鯨的前世今生
——葉玉琳詩集《海邊書》中“大?!痹姼璧拈喿x隨想
北 野
面對大海,我們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擋它的浪尖和沉默,它從古至今都是命運(yùn)的王,“沙雕妃子”只被賜予“孤絕美麗”的腥味衣裳,而在大海的波濤之后,它給予的角色已經(jīng)足夠微弱,但它仍然不能改變一座燈塔意味深長的溫暖光澤。
葉玉琳的詩歌身份由此變得溫馨、肅穆和遼闊,這使我深感意外和驚異。比如惠安女或任意一個長久專注大海的女性,她的期待或許已被撞擊得千瘡百孔傷痕累累,而葉玉琳另有堅硬和開闊的一面,當(dāng)“一個人的恐懼達(dá)到巔峰”,偏她看見大海“空空如也”,這樣的襟懷已非比尋常,它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驚濤駭浪的浩蕩之美,而顯示出一個女性詩人內(nèi)心深遠(yuǎn)、冷峻、吸納風(fēng)雨又釋放風(fēng)雨的能力。她似乎就在波濤上,而我們需要眺望她的身影。她是一條藍(lán)鯨,她在穿越,大海為她展開的已不僅僅是“一條藍(lán)鯨的前世和今生”,或者還有大海本身。而她寫大海的詩,已經(jīng)用翅膀為我們接通了大海“藍(lán)色的頂篷”。
《幾乎被摧毀的大海》中,我們“聽不到一片波濤回應(yīng)”,大海的沉默埋藏著深意,即使你是一根針,深入大海像深入一枚“珠蚌”,但仍然不能找到它深藏的歡心。大海如同一面魔鏡,它的掩飾和呈現(xiàn),都屬于時間和命運(yùn),而詩人的呼喚除了一個人對大海的衷情之外,還仍然有“讓暴風(fēng)雨來得更猛烈些”的言外之意,大海需要在深淵里安居,大海同時也需要在云中筑起屋頂。令人珍惜的是,詩人并不用柔媚的女性詞匯去粉飾和軟化那些濤聲,所以屬于葉玉琳的大海,在等待中充滿粗獷和沉默的生機(jī)。
而《又一次寫到?!穭t是直接寫給大海的頌詩,它適宜用宣紙狂草急書,然后貼于“發(fā)燙的海水”之上。其實大海在自己的世界里,幾乎不需要港灣和帆影,不需要時間、血肉,任何一只鸛鳥都無須飛越它的頭頂,任何一艘輕浮的駁船都不會縫合它劃開的傷口,甚至月光下的廢墟都在“虛度光陰”,大海在詩人的“書寫”中不斷被遮蔽,以至成為心中的“陣陣盲音”,以至詩人必須要“用身體里的鈣和鐵,血和肉”來書寫,才能達(dá)到“在這隔世的大海上航行/在紙造的家園里夢游”的目的。“一座海的翻滾和哭泣”成就了命運(yùn)的涅槃之旅,也成就了葉玉琳一個人對大海神秘的傾訴。
面對大海,葉玉琳的經(jīng)驗顯然與生俱來,并且有神奇的出處,“如果清晨明亮的港灣,踏歌而行的纜索/月光下口銜珠寶的帆影/都不能形容你的過去/我就叫醒群山之間那些走動的細(xì)小身影/加入溫暖的光,以及入海的長笛”(《又一次寫到?!罚?,我驚訝于詩人天賦中暗藏著大海與靈魂互相映照和與之對話的能力,大海接受了她的到來,大海同時也包容了她的思考和心靈。“這些日子,我常常夢見一張陌生的臉/那比大海更遼闊的細(xì)微”,這是一個夢幻的啟示,大海露出了另一種屬性,它仍然可以把我們引向一種精神的層面上去,雖然它可能是瞬間的花朵,也可能是屬于這個時代的煙霧,但它仍然經(jīng)得起任何欣賞和挑剔,它不息的濤聲始終滌蕩著大地和天空,蕩滌著我們有限的視野和狹窄的心靈。在葉玉琳的心中,大海也許從來就未曾馴順。“我不停地躺下,翻身/嘗試著變換角度/用鳥兒的速度去追/用整個身體去擦大海的余溫”,這個姿態(tài)恰好解決了詩人與大海的身份和距離問題,一座大海用它的驚濤駭浪,發(fā)現(xiàn)了一個屬于它自己的詩人,連浪花也要獻(xiàn)給她盛開的一瞬。在大海面前,葉玉琳從來就不是旁觀者,這決定了她的詩歌命運(yùn),而這,也將改變她的詩歌命運(yùn):一條在大海的胸懷里飛躍的藍(lán)鯨,也許將會成為盛大歲月最美的穹頂。
其實不管是挖沙船,拆船廠,還是一只蝴蝶睡在海面上,葉玉琳都已經(jīng)心有所屬,那就是她心甘情愿“把一個人的一生搬到海上”,在寫大海的詩人當(dāng)中,或者在大海面前一直矯情地唱著“大海啊故鄉(xiāng)”的人們,誰能伏身其間并勇敢地找出那些黑暗的漩渦和它明媚的刀鋒?如果大海是一場歡宴,葉玉琳就是一條穿越時空的藍(lán)鯨,她肆意飛翔,像天邊追趕這場盛會的云光;如果大海要“以更大的波浪改寫一代江河”,只有她才能配得上攜帶著自己的濤聲來開始這場浩大的“慈航”。她是名副其實的海的女兒,她身體里的榮譽(yù)是大海的榮譽(yù),她命運(yùn)中的悲傷是大海的悲傷,謎一樣的海域踩出的道路上,飛升的四季與星辰以及比波濤更絢麗的血肉都是大海不息的榮光。
而《月夜看?!贰囤s海的女人》《大海寂靜》和《海邊火車站》等則鍛煉了葉玉琳另一種涵養(yǎng)溫暖的能力,月光下的大海——這“寬廣豐美而又不斷遷徙的土地”,從她身體的裂縫里流出了無限的溫馨和愛意,它們有時構(gòu)成大海奮勇向前的波濤,它們有時也坍塌成月光里閃爍的廢墟,更多的時候它們是撫琴的少女、趕海的女人、沉船上的幽靈、紅嘴鷗的鳴叫、握不住的輕煙、隔世的鄉(xiāng)愁,或大海與愛情用來終結(jié)自己心臟的顫抖。葉玉琳在這里暫時恢復(fù)了自己女性的化身,但她并不在俗世里出現(xiàn),她是大海奉獻(xiàn)的水晶。
大海占據(jù)著遠(yuǎn)方和天空,大海同樣也占據(jù)著葉玉琳所能達(dá)到的那個世界,這使葉玉琳心中的大海有著迷人的光輝。她在海的世界里所獲得的靈感,仍然是東方文化的神秘延續(xù),但她浪漫、溫暖、自信、慷慨、堅硬而柔韌,有神奇的積蓄和爆發(fā)能力,甚至有來自本土哲學(xué)里那種隱逸、閑適、啟迪、通靈等普世的秘密消息,這讓她神情自得而不會很快脫節(jié)于她生活的那片土地--她在海邊出生成長,敲打牡蠣,生兒育女,這是一個需要重新建筑和確認(rèn)的世界,大海的波濤,使葉玉琳找到了自己的出身;而大海的沉默和回響,也使葉玉琳把握住了自己的靈魂。這使我想到金斯堡,他既樂意在藝術(shù)上成為詩歌的宿主,也喜歡在另一層幻境里上升成“達(dá)摩之獅”,這是不是一種遙遠(yuǎn)的默契?而在由時光推動的大海的巔峰中,誰又能說,葉玉琳本身不是一個風(fēng)雷激蕩的奇跡?!
(發(fā)表于《軍營文化天地》2012年第9期)
北野,男,滿族,祖籍山東。當(dāng)代詩人,“燕趙七子”詩人之一。八十年代初開始在《人民文學(xué)》《詩刊》《民族文學(xué)》等發(fā)表詩歌、散文、隨筆、評論等。獲“孫犁文學(xué)獎”“中國當(dāng)代詩歌獎”“河北詩人獎”等獎項。作品被譯為蒙古、朝鮮、哈薩克、維吾爾、英、俄等文字,入選多種選本。
責(zé)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