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這樣煉成的(作家談)
每個國家文學的體量不同,但是文學名著或者叫經典的數(shù)量幾乎是恒定的,每個國家的名著也就是十來部,真正流傳下來讓每個人一定要去讀的,也就是四五部作品。
俄國這樣的作品也就是五六部。為什么《戰(zhàn)爭與和平》一定是這里面的一部呢?
《戰(zhàn)爭與和平》成為杰作,在我看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首先托爾斯泰在寫作《戰(zhàn)爭與和平》時,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作家了。長篇小說是個力氣活,一般作家寫作長篇小說最佳年齡應該是40歲左右。托爾斯泰寫這部作品時30多歲,他寫了4年,反反復復修改,總共五六年的時間。這五六年是他人生中最有創(chuàng)造力、最有體力和精力的時期。
但最奇妙的是在此之前,托爾斯泰作為一個作家已經存在了10年,他寫了自傳長篇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即便以后不寫《戰(zhàn)爭與和平》,他已經是一個可以在俄國文學史上留下印跡的作家。這樣的作家通過10年的創(chuàng)作,他決定再寫一部他覺得更好的作品,寫一部傳世之作。
當年托爾斯泰的哥哥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口打仗,把托爾斯泰也招去了。這個戰(zhàn)爭就是英國人跟俄國人打仗,戰(zhàn)斗非常激烈。托爾斯泰參戰(zhàn)回來后就寫了作品《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這同樣是俄國文學史上的名篇。也就是說托爾斯泰之前10年的寫作,在主題上、在寫作素材積累上都在為《戰(zhàn)爭與和平》做準備。所以這個作品寫得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戰(zhàn)爭與和平》是19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的作品,這個作品出現(xiàn)的時機,在俄國文學史整個發(fā)展過程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托爾斯泰是1828年出生,普希金只比托爾斯泰大不到30歲。從普希金到托爾斯泰,俄國文學的進步是多么大,這個民族只花了30年時間,把俄國文學從起步階段一下子做到世界頂峰。普希金奠定了俄國文學,托爾斯泰把俄國文學一下子推到頂峰了。
還有一個原因,俄國在19世紀60年代時,出現(xiàn)民族情緒很高漲的時期,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農奴制的廢除。
俄國人一開始面對歐洲是有自卑感的,當它還是一個游牧民族時,歐洲已經開始工業(yè)革命的初期。后來彼得大帝通過打仗,使俄國逐漸歐化。終于在1818年打敗了當時最強大的拿破侖,從這個時候開始,俄國人自信起來。俄國人占領歐洲進入法國之后,他們覺得自己文化上是弱勢的,這就出現(xiàn)了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政治上,一些貴族要改變自己的國家,于是有了1825年的十二月黨起義。另一種結果是文化上的,就是覺得我們雖然會打仗,但是我們在文化上比較弱。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實際上造成了俄國政體的一種反轉,一方面是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更專制,另外一方面使所有人對文化的渴求更強烈。整個民族從上到下的人都覺得要為國家做一點事情。大家達成一種共識,覺得農奴制是束縛俄國前行的枷鎖。結果1861年農奴制廢除,實際上俄國贏得了非常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1861年前后是俄國歷史上很罕見的一段時期,官方和在野人士,所有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整個俄羅斯民族精神空前高昂的時期,是它民族精神非常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時期?!稇?zhàn)爭與和平》是俄國的民族精神在那個時候的一種凝聚,是民族性的結晶。
俄國作家米亞斯基認為《戰(zhàn)爭與和平》是宏偉的俄國英雄田園詩,田園詩用英雄來形容,是矛盾的,英雄是很昂揚很壯闊的,田園詩是很恬靜很優(yōu)雅的,但是米亞斯基把這兩個東西匯在一起,是在強調這個作品的史詩性??此朴悬c矛盾的修飾,它更好地體現(xiàn)這個作品的風格和調性。托爾斯泰想用這部作品概括整個人類的跌宕起伏的過程,并不是只寫1812年的戰(zhàn)爭。
托爾斯泰的這部作品是他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高峰。一個作品能夠成為民族公認的文學名著,一定反映民族性。作為一個俄國人,讀了這部作品會有民族自豪感,對他的心靈和文化取向具有塑造作用。有一個俄國的作家說,我們任何一個俄國人都把娜塔莎參加的第一個舞會當成歷史事實來看。俄國人重視文學,是把文學情節(jié)當成他們民族的歷史事實來接受的,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的芭蕾舞是《戰(zhàn)爭與和平》中娜塔莎的舞會。俄羅斯民族的英雄是他們的作家和詩人。
本文選自十月文學院主辦的系列文學講座“名家講經典”俄羅斯文學單元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