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甘肅慶陽小香包 托起扶貧致富大篇章
村民正在制作香包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甘肅慶陽香包聞名遐邇,慶陽有個女子將自己的香包賣到五湖四海,飄香海外,她還建基地,帶動當?shù)匕傩找黄鸢严惆a業(yè)做大,脫貧致富,她便是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蘭芳。
9月2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義渠戎國——慶陽市西峰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基地位于西峰區(qū)肖金鎮(zhèn)肖金村南莊組,由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guī)劃占地面積約230畝,預計總投資3.6億元。這也是為響應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人文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的建設號召,圍繞“絲綢之路文化發(fā)展帶”為核心內容建設起來的“非遺”基地。
項目依托慶陽本土的民俗、農耕、養(yǎng)生、餐飲、紅色文化等元素,計劃建設八個區(qū)塊。
現(xiàn)已開始投入使用的主要有慶陽仁民香包民俗博物館、古典家具展覽廳、文化集市、農家書屋、紅色黨史資料展室、岐黃香道館、農村淘寶電子商務平臺等九個展覽、體驗、交流區(qū)域,里面分布著慶陽香包刺繡類、周祖農耕用具類、紅色黨史資料類(命令、布告、信件、照片等)、民俗類等9大類別120多個品種、藏品12000多件。
劉蘭芳說,最初她和丈夫只是計劃在老家建立香包民俗館,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通過民俗園,了解慶陽的香包和民俗,以及香包背后的故事。后來,她發(fā)現(xiàn)這些遠遠不夠,于是他們拿出了收藏多年的多種藏品,開辟了“基地+農戶”的扶貧新模式,組織當?shù)乩щy群眾、貧困戶發(fā)展香包、刺繡等民俗文化產業(yè),積極開展農村婦女技能培訓,變“輸血”為“造血”,鼓勵村民依靠自主勞動脫貧致富;就近安排周邊群眾到基地就業(yè),從事基地內部服務、香包刺繡制作、苗木培育等工作,有力帶動了肖金村及周邊村組的經濟發(fā)展,解決了10多戶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難題。
今年年初,他們號召村民培育了80多個品種的菊花,準備國慶期間舉辦菊花節(jié),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吸引游客來這里。未來,夫妻二人還計劃開辦特色農家樂、原生態(tài)休閑農業(yè)、民俗禮儀體驗區(qū)等幫助村民就業(yè)。
目前項目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工程,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50萬人,經濟收入5000萬元。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