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网站观看网址入口_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_亚洲无码精品在线网址_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片在线

首頁 閩東之光 紅色文化

閩東革命蘇區(qū)首府機關遺址

2016-07-26 09:47

在崇山峻嶺、河谷平原交相錯落的閩東北,有一塊彈丸之地,可以說它毫無奇特之處,甚至在中國的政區(qū)圖上也找不到它的準確位置。但是,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卻留下了它光輝的名字,它,就是閩東的柏柱洋。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鎮(zhèn)東南,是一片群山環(huán)抱著的山鄉(xiāng)小平原。因一山腰間有塊巨石中央呈白色柱狀而得名。柏柱洋的地形猶如一個大布袋,首壩的"松樹下"便是布袋口,那是進入柏柱洋的惟一通道。驅車從溪柄出發(fā),一路峰回路轉,但一進入首壩,便可見得柏柱洋上良田千畝,四周群峰羅列,井頂山、虎頭山、八斗崗、大東峰等大小山嶺逶迤綿亙,氣勢不凡。山上林木蒼翠、浮云薄霧,與山間山下的層層田園、農家村舍,構成了一派美麗的山鄉(xiāng)風光。

柏柱洋山青水秀、地靈人杰,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藏龍臥虎之地,歷史上曾多次出現(xiàn)驚動朝野的不凡舉動。南宋末年,愛國虎將、柏柱洋洋頭村人鄭虎臣,在漳州木棉庵怒殺奸相賈似道,為世人所贊頌。洋頭村口的那棵奇特的"九頭榕"終年長綠。它像一個弓身柱杖的歷史老人,千百年來,向后人不斷地講述著鄭虎臣的傳奇故事。

在這里真正彪炳千古的英雄虎將,當數(shù)領導千百萬閩東勞苦大眾掙脫鎖鏈的革命先驅者。1927年,這里爆發(fā)了閩東革命史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在進步青年學生施霖、張少廉、張寶田的發(fā)動領導下,柏柱洋遠近72村的3000多農民成立"柏柱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舉行示威游行,同地主豪紳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抗捐抗債斗爭。這場斗爭揭開了閩東農民運動的序幕,從此,閩東革命的歷史風云多次在這里洶涌聚散。

1929年之后,柏柱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抗"斗爭和游擊武裝斗爭。閩東蘇區(qū)鼎盛的1934年,柏柱洋幾乎全民皆兵。青壯年參加紅軍、游擊隊;孩子們參加少先隊,站崗、放哨和送信;老人、婦女們努力生產,積極支前。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柏柱洋更是英雄輩出,擔任縣以上黨、政、軍、團重要職務的有馬立峰、施霖、張少廉、張寶田、張裕弟、馮文熙等十多人,在冊的烈士近百人。他們是柏

柱洋人民最優(yōu)秀的兒女。

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群眾基礎雄厚等各方面的原因,自1933年冬起,柏柱洋就逐漸成為閩東地區(qū)革命斗爭的中心。1934年初春,福安中心縣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籌備處移至柏柱洋。曾志、詹如柏在這里主持培訓土改干部,進行分田試驗。隨后,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縣委在離柏柱洋不遠的采花橋村召開聯(lián)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書記為蘇達。緊接著閩東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柱洋隆重召開,正式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主席為馬立峰。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先后下轄寧德、福霞、安福、連江、羅源、霞鼎、周墩、霞鼎泰等9個縣。從此,柏柱洋成為閩東土地革命的指揮中心,葉飛、曾志、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葉秀蕃、范式人等一批閩東黨的精英在這里運籌帷幄,領導著方圓11000多平方公里、100多萬人口的閩東蘇區(qū)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政權建設和蘇區(qū)各項建設。

在那崢嶸歲月里,柏柱洋卷起過波瀾壯闊的歷史風暴,如今在這塊光榮的土地上,還保留著大量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

斗面村位于柏柱洋的中心,村頭矗立的四座紀念碑和一個紀念亭,充分顯示了這個小山村在閩東革命史上的顯赫地位。當年閩東特委、蘇維埃政府、紅軍獨立團、共青團特委、閩東婦女工作團等首腦機關的辦公地點就設在村里的四座民房中。如今在這些房子的墻上仍然清晰可見當年機關工作人員和紅軍戰(zhàn)士寫下的一些標語?,F(xiàn)在這些房子經過修繕,已基本恢復原貌,墻上標語也被保護了起來。

坐落在虎頭山麓的千年古剎--獅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明代永樂年間和萬歷年間雖二度重修,但仍保留著唐代建筑風格。該寺建筑結構嚴謹,宏偉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技藝。特別是大雄寶殿的斗拱構造,更是別具一格,為省內外所罕見,備受國內建筑行家的關注。1933年12月,閩東紅帶會總部成立于獅峰寺內。正是這支帶有濃厚迷信色彩、自恃"刀槍不入"的愚昧而勇敢的農民武裝,后來在黨的教育領導下,成為閩東工農武裝堅強的一翼,為閩東革命史增添了豐富內涵和顯著特色。1934年間,閩東黨、政、軍不少會議在獅峰寺里召開,使古老的建筑煥發(fā)了新的光彩。

位于八斗崗山腰的細日山村,當年是特委機關報《閩東紅旗報》的社址。閩東特委在1934年間共編發(fā)《閩東紅旗報》18期。《閩東紅旗報》成為蘇區(qū)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重要宣傳工具,對閩東蘇區(qū)的各項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推動作用。細日山村還是閩東特委機要部門的辦公地址,特委政府的重要檔案就是秘密地存放在那里。

山下村村頭聳立著一座"閩東分田斗爭紀念碑",當年那場使閩東五六十萬貧苦農民首次分得土地的分田運動,就是首先在柏柱洋的36個村試點,然后呈梅花形、波浪式地遍及閩東全區(qū)。

除此以外,在柏柱洋內革命史跡和紀念性建筑還很多。在斗面村的"半月沉江"田野上,1934年4月柏柱洋36村的翻身農民曾以最熱鬧的場面,舉行分田勝利慶祝大會,焚燒地契,

并在當夜興高彩烈地持燈游行。當年閩東蘇維埃政府在柏柱洋還建立了修械廠(設上金竹坪村)、紅軍后方醫(yī)院(設東山村)、紅軍被服廠(設金竹坪村)、供銷合作社(設樓下村)、閩東革命互濟總會(設斗面村),并創(chuàng)辦了列寧小學、工農補習所和工農劇社等等。

當年,蘇區(qū)人民把柏柱洋譽為"閩東革命的圣地",國民黨反動派卻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1934年,國民黨新十師顧宏揚團曾數(shù)次進犯柏柱洋,甚至調來飛機轟炸。蘇區(qū)軍民奮起反擊,使敵人屢屢損兵折將。

隨著閩東蘇區(qū)迅速崛起,不斷擴展,國民黨最高當局如坐針氈,寢食不安。遠在江西南昌行營的蔣介石,在發(fā)出"閩東軍事發(fā)展迅速,日來突飛猛進,為向所未有"的驚嘆之后,下達了全面"圍剿"閩東蘇區(qū)的密令。國民黨6個正規(guī)師,加上民團大刀會共計6萬之眾,氣勢洶洶向閩東蘇區(qū)撲來,鋒芒直指蘇區(qū)首府柏柱洋。是年10月15日,柏柱洋終于淪陷強敵之手。

卷土重來的國民黨部隊、豪紳地主,把仇恨和獸性傾泄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殺氣騰騰地向蘇區(qū)人民揮起了帶血的屠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柏柱洋來不及轉移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有300多人慘遭殺害,1500多擔糧食被搶,分到農民手中的土地也全部被還鄉(xiāng)的地主豪紳奪走。

柏柱洋淪陷后,葉飛、阮英平、范式人等率領紅軍轉移到外縣繼續(xù)戰(zhàn)斗。留在中心蘇區(qū)堅持斗爭的馬立峰、詹如柏、施霖、張少廉等,壯烈犧牲在1935年春那段血雨腥風的日子里。面對敵人的槍口,英烈們慷慨悲歌,浴血賽江。70年過去了,歲月的風塵拂去了多少如煙的往事,滾滾賽江濤聲依舊,傳誦著先烈們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之歌。

共和國成立后,柏柱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樓下南山村農民李佬同,率先帶領一幫農民組成貧農合作社,集中起最簡陋的農

具,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生產自救。他們怎么也沒想到,他們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北京中南海的注意。1955年9月,毛主席在《中國農村和社會主義高潮》一文中,親筆為《福安縣(柏柱洋)發(fā)生中農社和貧農社的教訓》一文題寫按語,為全國合作化運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1958年,柏柱洋人民自力更生建造130萬立方米的水庫,全省少先隊員捐款10萬多元。為紀念這一壯舉,柏柱洋人民將水庫取名為"紅領巾水庫"。這是閩東最早建造的庫容量最大的一個水庫。它宛如一塊明鏡,鑲嵌在碧綠的地氈之上,為秀美的柏柱洋風光錦上添花。

5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柏柱洋人民發(fā)揚老區(qū)人民艱苦奮斗的革命本色,努力生產,糧食產量逐年上升,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黨和政府也沒有忘記對閩東革命有過突出貢獻的柏柱洋和這里的老區(qū)人民。柏柱洋建起了中小學、醫(yī)療站、郵政所,修通了柏油公路,完成了廣播電視、自來水、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等工程建設,村中道路實現(xiàn)了水泥硬化。當年的柏柱洋如今換了人間。2002年,經市人民政府批準,柏柱洋被確定為"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這對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柏柱洋老區(qū)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為了讓歷史告訴后代,斗面村黨支部創(chuàng)辦了村史教育室。當年蘇區(qū)最高指揮中樞的四處辦公舊址,由于是逃亡地主的宅院,幸免于戰(zhàn)火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如今與村口的4座紀念碑、1座紀念亭和村史教育室相配套,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1985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柏柱洋的斗面村、細日山村、獅峰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閩東革命蘇區(qū)首府機關遺址,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柏柱洋革命先輩的光輝業(yè)績和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相互輝映,光照千秋,成為屹立在閩東蘇區(qū)人民心中的豐碑。

關鍵詞

柏柱 閩東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lián)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